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二)

愁霖何富晴,怪雪忽已积。

狂飞九月晦,无乃太急迫。

宁当大庭贺,终作虚檐滴。

不知堆为盐,但未大于席。

为祥或为灾,众口纷籍籍。

已闻半月前,何论一日隔。

愁吟欲附火,块坐惟面壁。

得无袁安僵,除是张华识。

饱食亦已多,敢恨斋房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斋居中面对秋日连绵阴雨之后突然降下的大雪的复杂心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比喻和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首句“愁霖何富晴,怪雪忽已积”以“愁霖”(连绵的雨)与“怪雪”(突然的大雪)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天气突变的惊讶与不解。接着,“狂飞九月晦,无乃太急迫”描述了大雪在九月晦日突然降临的情景,用“狂飞”一词生动地表现了雪花飘落的猛烈与迅速。

“宁当大庭贺,终作虚檐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场大雪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也有对可能带来的不便的担忧。接下来的“不知堆为盐,但未大于席”通过将大雪比作盐堆,形象地描绘了雪的堆积情况,同时也暗示了雪量虽大但并未超过日常生活所能承受的程度。

“为祥或为灾,众口纷籍籍”则反映了人们对这场大雪的不同解读,有人视之为吉祥之兆,有人则担心它可能带来的灾害,体现了社会上对于自然现象多样化的解读态度。

后半部分“已闻半月前,何论一日隔”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即使之前已有半月的阴雨,一天的大雪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接下来的“愁吟欲附火,块坐惟面壁”描绘了诗人面对寒冷时的内心挣扎与外在行为,想要取暖却只能孤独地坐着,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寂寞。

“得无袁安僵,除是张华识”引用了古代典故,袁安困于雪中被张华发现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处境,给予帮助的愿望。最后,“饱食亦已多,敢恨斋房寂”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略带一丝对当前环境的不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人文关怀,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韩见和复次韵

官曹苦鲜悰,簿领纷然积。

不有同心人,窘然坐拘迫。

泠泠朱丝弦,韵写秋泉滴。

早朝行连裾,暮衙语对席。

新诗每见投,古淡似张籍。

推诚两相予,心肺无间隔。

君如千丈松,独立万仞壁。

而我独何为,一旦为旧识。

尚有少堪疑,扬雄太岑寂。

形式: 古风

次韵玉汝五老会

三三两两坐成行,忘却燕南是异乡。

福德正临吴分野,风流殊异晋高阳。

丹心旧许同忧国,清话时闻一哄堂。

俨若庐山山上见,不才深愧接馀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沈世隆

文思殿上奎章丽,尚爱先朝旧草麻。

世俗总传元祐脚,诏书亲访隐侯家。

魏公老去犹传笏,石庆归来少驻车。

起草明光人所羡,凤池三世一行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癸亥岁二月八日看牲

元戎小队夜分曹,漠漠轻寒上绣袍。

十里火城人散乱,一天风月鬓萧骚。

琳宫转觉行来熟,茧栗如从看后高。

中使留门更漏滴,我行虽数敢辞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