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风来松涛生,风去松涛罢。
虽非参禅客,暂此学观化。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与诗人对这种变化的感悟。通过“风来松涛生,风去松涛罢”这两句,诗人捕捉到了风吹过松林时所产生的独特音响,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中声音与物质之间的互动。风起时,松涛汹涌,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风止后,一切归于宁静,松林恢复了它的平静与沉稳。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也暗示了事物的无常和变化。
接下来的两句“虽非参禅客,暂此学观化”,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人虽然不是修行的禅者,却在这一刻暂时放下世俗的纷扰,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观察并体验着自然界的变迁。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提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层楼对回溪,溪边草新绿。
不是伤春人,聊骋千里月。
混沌遇倏忽,误被凿一窍。
寄语谈玄人,此中可观妙。
采花与汲涧,幽事俱在山。
朝向桥上去,暮向桥上还。
空斋寂无人,草木自森蔚。
不因羽客游,安得有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