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采花与汲涧,幽事俱在山。
朝向桥上去,暮向桥上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每日在山中劳作的宁静生活,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诗意。
"采花与汲涧,幽事俱在山。" 开篇即以“采花”和“汲涧”两件小事,展现了诗人在山中的日常活动。采花,是采集山间的花朵,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汲涧,则是汲取山涧的清水,寓意着生活的必需与朴素。这两件事虽简单,却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生活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朝向桥上去,暮向桥上还。" 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轨迹。他每日从清晨开始,就走向那座小桥,开始一天的劳作;到了傍晚,又从同一座小桥返回。这座小桥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连接着他的日常劳作与归家之路。这样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生活的规律性,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简单而充实生活的满足与享受。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歌,更蕴含了对自然美、生活真谛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审美情趣。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空斋寂无人,草木自森蔚。
不因羽客游,安得有云气。
昔在明光宫,日侍北斗傍。
此时卧空谷,频望北斗光。
山人爱长生,辟谷亦云久。
何以济朝饥,紫芝大如手。
从横乱峰里,忽此见平田。
不须抱瓮汲,自有峰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