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

西入潼关路,何时更盍簪。

年来人事改,老去鬓毛侵。

花染离筵泪,葵倾报国心。

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向西进入潼关的道路,何时能再相聚共戴冠簪。
近年来人事变迁无常,年岁增长白发渐渐侵染。
宴会上的花朵沾染了离别的泪水,我像向日葵一样忠诚报效国家的心。
即便是深千尺的龙潭之水,也不及离别之情这般深沉。

注释

潼关:古代关隘,位于陕西中部,此处象征着旅途的终点或转折点。
盍簪:古代男子成年礼的一种象征,指成人后不再束发,而是戴上簪子,此处代表重逢或团聚。
人事改:人事变迁,指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的变化。
鬓毛侵:形容年老,鬓发渐白,暗示岁月流逝。
离筵泪:离别宴会上的泪水,表达离别之苦。
葵倾:比喻忠诚,如向日葵始终面向太阳,此处象征对国家的忠诚。
龙潭:比喻极深且危险的地方,这里可能暗指深深的思念或情感。
别情深:离别的深情,强调分离时的情感深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愁和对国家的担忧,诗人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

"西入潼关路,何时更盍簪。" 这两句开启了全诗的意境,潼关一向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离别之处。诗人通过提问自己的归期,表达了对远行和离别的无奈。

"年来人事改,老去鬓毛侵。" 这两句写出了时光易逝,人世沧桑,以及个人的衰老。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变化,也映射出时代的变迁。

"花染离筵泪,葵倾报国心。" 花和草都被离别之泪所浸染,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而“葵倾”则是比喻诗人的忠诚和对国家无尽的关怀。

"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 龙潭之水以其深邃著称,诗人借此形容自己的情感之深厚,这种情感与常人的不同,它蕴含着更为复杂的情愫和对国家的忠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和时代变迁的抒发,展示了诗人深沉的离别之情和对国家深切的牵挂。

收录诗词(158)

唐彦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号:鹿门先生
  • 籍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 生卒年:?~893

相关古诗词

离鸾

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

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著馀芳少,无人问的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高平九日

云净南山紫翠浮,凭陵绝顶望悠悠。

偶逢佳节牵诗兴,漫把芳尊遣客愁。

霜染鸦枫迎日醉,寒冲泾水带冰流。

乌纱频岸西风里,笑插黄花满鬓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宿独留

日晚宿留城,人家半掩门。

群鸦栖老树,一犬吠荒村。

争买鱼添价,新篘酒带浑。

船头对新月,谁与共清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