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报恩寺历经沧桑后的荒凉景象与历史的深沉感。首句“初地何年梵刹开”以问句形式引出,仿佛在探寻这座寺庙的古老来历,暗示其悠久的历史。接着,“一经残燬半蒿莱”一句,通过描述寺庙经书残破,杂草丛生的场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
“閒楹雨榻迷蛛网,废井烟沈隐劫灰”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荒废与衰败。楹柱上积满雨水,榻上布满蜘蛛网,废井中弥漫着烟雾,似乎隐藏着远古的尘埃。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出寺庙的荒凉与时间的无情。
“听法愁猿窥宝座,衔花驯鹿上香台”则通过动物的活动,赋予了寺庙一种超然的氛围。愁猿窥视宝座,驯鹿上香台,虽是荒废之地,却也有一份静谧与和谐,仿佛自然与历史在此找到了某种平衡。
最后,“犹传舍利含光怪,铃铎风生夜月哀”两句,以传说中的舍利和夜晚风中摇曳的铃铎,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哀伤的氛围。舍利的光芒怪异,夜晚的风声哀婉,似乎在诉说着寺庙往昔的辉煌与现在的寂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报恩寺现状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古寺昔日荣光的怀念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