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其九)

方壶隔沧澥,缥缈郁灵异。

至者乌可知,望者空以涕。

欲度既无梁,安能坐憔悴。

一水具溟渤,一石具嵩岱。

化理本不殊,举目皆有会。

莫恤邹生谭,驰精九州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杂咏(其九)》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描绘方壶岛与沧海的隔绝,以及对至者与望者的不同心境,展现了诗人对于宇宙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句“方壶隔沧澥,缥缈郁灵异”描绘了方壶岛与广阔的大海相隔,显得神秘而奇异。接着,“至者乌可知,望者空以涕”表达了对到达彼岸的未知与渴望,以及未能亲临其境者的遗憾和泪水。这种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欲度既无梁,安能坐憔悴”则表达了面对无法逾越的障碍时的无奈与内心的挣扎。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想要跨越这道鸿沟,却没有桥梁可渡,又怎能坐以待毙,任由忧愁侵蚀心灵呢?

接下来的“一水具溟渤,一石具嵩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一滴水比作大海,一块石头比作嵩山,强调了宇宙万物虽小却蕴含着宏大的道理。这一句与“化理本不殊,举目皆有会”相呼应,指出宇宙间的规律是相通的,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共鸣。

最后,“莫恤邹生谭,驰精九州外”鼓励人们不要拘泥于邹衍的学说,而是要超越地域的限制,追求更广阔的真理。这里引用邹衍的学说,旨在强调思想不应受限于传统或地域,而应追求更深远的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追求真理的决心,体现了黄景仁对于宇宙与人生独特而深邃的理解。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杂咏(其十)

行行向京雒,冠盖织古今。

疲极或慨息,偶云慕泉林。

长揖挽之去,至竟非其心。

朝来出门望,车迹恐不深。

惊流少潜鱼,疾飙无安禽。

亮矣子陵钓,悯哉嵇生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杂咏(其十一)

浮海去南越,望古建德国。

渺怀结衣冠,怆虑动颜色。

谁知此中人,出入惟作息。

渊明有心人,归拟避秦客。

千载桃花源,想象遗民宅。

自崖讵能从,问津信何益。

无怀与葛天,吾将共晨夕。

形式: 古风

杂咏(其十二)

中庭有劲草,烈烈凌寒霜。

及至众芳发,努力媚春阳。

奇质无可见,一心与物忘。

嗟彼硗硗者,先时自摧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杂咏(其十三)

修修孤生木,丛丛蔽荆棘。

何意来良工,空山遂物色。

雕弧成方圆,顾盼与修饰。

芬芳袭衣綦,尘垢幸拂拭。

在物匪可耽,幸伴君子侧。

宛转望君知,莫忘本性直。

遗簪与敝帷,千载钦亮德。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