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有些许荒凉的山寺图景。"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这里通过对寺庙和道路状况的描写,表现出一種孤独与寂寞的情感,给人一种时间久远、世事沧桑之感。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麝香即香气,睡卧于石竹之间,显得十分平和而安静。鹦鹉啄食金桃,则是一幅生动的动物生活画面,金桃可能指的是果实累累的桃树,这里用“啄”来形容鸟儿吃东西的样子,细腻传神。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则是对山寺周遭环境的描写。乱石中留有小路供人行走,而人们居住的屋宇竟建在险峻的悬崖之上,显示出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挑战。
最后两句"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则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感受。上方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某个位置或者方向,重阁即层层叠叠的建筑物,晚意为黄昏时分。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看到远处百里外的秋天景色,"秋毫"形容秋天微小的景象,如细微的草木之变化。
整首诗通过对山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状态的深刻感悟。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
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
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卫青开幕府,杨仆将楼船。
汉节梅花外,春城海水边。
铜梁书远及,珠浦使将旋。
贫病他乡老,烦君万里传。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