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晚至永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寺夜景图。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首联“江干细路走羊肠,远逐钟声到上方”,开篇便以生动的场景引入,江边的小路上蜿蜒曲折,仿佛羊肠般难行,诗人沿着这幽静的小路,追寻着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直至达到那座高耸的山寺之上。这里不仅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探索的精神,也暗示了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追求。
颔联“水荇暝时云淡淡,径松深处月苍苍”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水面上漂浮着细长的荇菜,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淡淡的云雾轻轻飘过,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朦胧。而深入松林的小径,月光洒落,苍茫一片,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深邃。
颈联“佛庐夜续传灯火,僧榻寒薰小篆香”则转入对寺庙内部的描写。夜晚,寺庙内灯火依旧明亮,照亮了僧侣们修行的道路;寒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篆香,香气悠扬,充满了宗教的庄严与神圣。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向往。
尾联“何用别寻天竺去,人言此地即慈航”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无需再远赴他方寻求精神的寄托。这里的“慈航”既指佛教中的渡生之道,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诗人对精神世界探索与追求的主题,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