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赵太初

蒲团兀坐几经春,独把南华味道真。

已薄丹砂勾漏令,空怜白发杜陵人。

山中旧别期犹在,世上游名迹易陈。

楚些吟成无处寄,暮云回首泣沾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戴良为悼念友人赵太初所作。诗中以哀婉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生者孤独的感慨。

首联“蒲团兀坐几经春,独把南华味道真”,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蒲团上,静心研读《南华经》的情景,暗示了内心的孤寂和对道家哲学的深刻领悟。这里的“南华”即《庄子》,诗人通过研读此书,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

颔联“已薄丹砂勾漏令,空怜白发杜陵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其中“丹砂”指道教炼丹之事,“勾漏令”是古代炼丹师的职位,这里借指赵太初;“杜陵人”则是对赵太初的称谓,暗含其年老之意。这两句既是对赵太初生前追求长生不老的讽刺,也是对其年华逝去的惋惜。

颈联“山中旧别期犹在,世上游名迹易陈”,继续抒发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诗人回忆起与赵太初在山中分别时的约定,但如今这些约定似乎已随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表达了对时光无情的感慨。

尾联“楚些吟成无处寄,暮云回首泣沾巾”,点明了诗人无法将心中的哀思寄托给逝者,只能对着暮云哭泣,泪水沾湿衣襟。这里引用了屈原《楚辞·招魂》中的“楚些”一词,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悲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具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和哲理深度。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访杨季常于陈山回途有述

为忆幽人八十馀,片帆来访水南居。

已知扬子门多酒,谁信冯驩食有鱼。

一代定归名士传,百篇真授伏生书。

前朝人物今无几,猎罢犹堪载后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潇湘夜雨

洒江思已悲,入夜声转急。

还忆在荆南,卧听湘妃泣。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缉]韵

骆郑二君子见访赋绝句(其一)

客路谁为骨肉亲,两君邂逅结比邻。

相交自可到头白,世乱还家有几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骆郑二君子见访赋绝句(其三)

白首相逢能几回,羡君仍作等閒来。

明年此日知何处,且向空庭嗅落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