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其一)五开道上

瘴树无蝉野径幽。几层云气叫钩辀。

山青少见中华店,人黑多居上古楼。

沽酒去,趁墟收。斜门近港不通舟。

清溪锦石行踪断,照见鸳鸯影亦愁。

形式:

鉴赏

这首《鹧鸪天·其一》描绘了五开道上的独特景象。首句“瘴树无蝉野径幽”,以“瘴树”和“无蝉”渲染出环境的荒僻与静谧,暗示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偏远与自然生态的独特。接着,“几层云气叫钩辀”通过云气缭绕和鸟鸣声,进一步增添了神秘与空旷之感。

“山青少见中华店,人黑多居上古楼”两句,写出了山区的偏远,行人稀少,中华店铺罕见,而古老的楼阁则透露出历史的痕迹和当地文化的沉淀。这里的“人黑”可能指的是皮肤黝黑的居民,也暗指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下片“沽酒去,趁墟收”描述了当地的生活场景,人们在集市上买卖,显得质朴而烟火气十足。然而,“斜门近港不通舟”又揭示了交通不便,河流对于陆路交通的限制。

最后,“清溪锦石行踪断,照见鸳鸯影亦愁”以清溪、锦石和鸳鸯为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离愁的感触。溪水清澈,石头斑斓,鸳鸯成双,反衬出诗人独自一人的孤寂,连鸳鸯的影子都似乎带着哀愁。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五开道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时期边远地区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鹧鸪天(其二)

飞鸟行人路不分。樵歌更在上头闻。

替秋增色惟红叶,与世相忘只白云。

鞍月样,剑星文。少年骄马向斜曛。

何如结个山中屋,枯坐蒲团埽叶焚。

形式:

七娘子

峰眉似有重帘护。劝数鸦、飞破溟濛处。

怎把天涯,织成丝路。不知是雨还是雾。

行秋拾箭前朝戍。坏营基、付与荒烟住。

月黑山楼,霜红水树。雁儿几点来吊古。

形式:

菩萨蛮.山行即目

西风背锦吟湘客。愁来照影蛮江碧。画出晓行图。

秋山听鹧鸪。校书人万里。怕忆停骢地。

忽见翠枇杷。门前一树花。

形式:

金缕曲.靖州道中,是张紫帆填此词见寄处,再次其韵

一入浮生界。问谁如青山无恙,白云无碍。

十载歌离兼吊梦,宽尽沈家衣带。

把秋字心头遍画。

我比斜阳行更远,奈寒鸦尚隔斜阳外。

还不了,蹇驴债。天涯总是愁先在。

感明朝坠鞭京洛,挂帆江海。

沽酒离亭寻冷伴,惟有枫人红醉。

曾见否词仙墨洒。

诗叶亲题何处寄,趁凉波早共湘川会。

教说与,定憔悴。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