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居六首(其五)

云漫漫又水漫漫,新缚茅龛眼界宽。

尽有池塘堪著月,且无田地可输官。

四时风味人谁得,万顷烟波我自观。

却恐客来为境会,闭门收在一毫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居住在水边的生活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云漫漫又水漫漫”,以云水交融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悠远深邃的意境。接着,“新缚茅龛眼界宽”一句,点明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一座新建的茅庵,视野开阔,心境也随之变得宽广。这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状态,与世隔绝,远离尘嚣,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自由。

“尽有池塘堪著月,且无田地可输官。”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水居生活的美好。池塘中倒映着明月,宛如一幅静谧的画卷;而没有田地需要向官府交税,意味着摆脱了世俗的束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

“四时风味人谁得,万顷烟波我自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四季更迭、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在四季变换中,每个人都能品味到不同的风味,但只有诗人能够独自欣赏这万顷烟波,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这种自我沉浸于自然之中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最后,“却恐客来为境会,闭门收在一毫端。”诗人担心来访的客人会打破这份宁静与和谐,因此选择闭门谢客,将这份美好珍藏于心。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丰富与深邃,以及对外界干扰的淡然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僧人水居生活的情景,展现了自然之美、心灵之静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禅意,引导读者在忙碌与喧嚣之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水居六首(其六)

水国庵居最寂寥,世涂何事苦相招。

去村十里无行路,隔岸三家有断桥。

数点鸦声迎暮雨,一行鱼影涨春潮。

陈年佛法从教烂,岂是头陀懒折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廛居十首

足迹无端遍海涯,现成山水不堪誇。

市廛既可藏吾锡,城郭何妨著我家。

四壁虚明连栋月,数株红白过墙花。

见闻不假存方便,只么随缘遣岁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沈王题真际亭

高亭结构标真际,体共云林一样閒。

山势倚天忘突兀,水声投涧自潺湲。

伽陀迥出言词外,海印高悬宇宙间。

伫看凭阑人独醒,又添公案入禅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双髻峰有怀

双髻云深古道危,不来夜半叩柴扉。

六年底事成遗恨,寂寞空山啼子规。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