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居住在水边的生活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云漫漫又水漫漫”,以云水交融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悠远深邃的意境。接着,“新缚茅龛眼界宽”一句,点明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一座新建的茅庵,视野开阔,心境也随之变得宽广。这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状态,与世隔绝,远离尘嚣,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自由。
“尽有池塘堪著月,且无田地可输官。”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水居生活的美好。池塘中倒映着明月,宛如一幅静谧的画卷;而没有田地需要向官府交税,意味着摆脱了世俗的束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
“四时风味人谁得,万顷烟波我自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四季更迭、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在四季变换中,每个人都能品味到不同的风味,但只有诗人能够独自欣赏这万顷烟波,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这种自我沉浸于自然之中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最后,“却恐客来为境会,闭门收在一毫端。”诗人担心来访的客人会打破这份宁静与和谐,因此选择闭门谢客,将这份美好珍藏于心。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丰富与深邃,以及对外界干扰的淡然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僧人水居生活的情景,展现了自然之美、心灵之静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禅意,引导读者在忙碌与喧嚣之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