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天时人事不难量,消尽群阴又一阳。

千里家山凭梦到,数茎白发为愁长。

老来度日惟经卷,病后关心祗药方。

六十之年今过五,不须苦死问行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冬至》诗,由金代诗人赵秉文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至时节的自然变化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首句“天时人事不难量,消尽群阴又一阳”,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冬至这一节气的自然规律,即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季阴冷之后,新的生机正在悄然萌发,象征着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新希望与转机。这里的“一阳”指的是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标志着冬天最寒冷的日子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接着,“千里家山凭梦到,数茎白发为愁长”两句,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诗人身处异地,只能通过梦境寄托对家乡的思念,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头上的白发也逐渐增多,引发了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空间的遥远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无奈。

“老来度日惟经卷,病后关心祗药方”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在年老体衰之后,他每日的生活围绕着经书和药物展开,既是对知识的追求,也是对健康与生命的关注。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面对衰老与疾病时的平静与接受,同时也流露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最后,“六十之年今过五,不须苦死问行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阶段的感悟。在经历了五分之一个六十年的人生后,他意识到不必过分忧虑未来的去向,而是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

综上所述,《冬至》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还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衰老、疾病以及人生态度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菊二首(其一)

水冷云疏木叶黄,绕篱目送雁南翔。

酒倾桑落林庐静,秋入骚人齿颊香。

人惜后期沾雨露,天教晚节傲风霜。

凭谁寄语陶元亮,不为南山兴自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菊二首(其二)

西风吹叶静千林,独有幽香伴苦吟。

细叶宫槐舒碧皱,小花佛顶晕黄深。

谁怜细雨情何限,可忍清霜瘦不禁。

寄语儿曹莫轻折,重阳留待付孤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九月十一日夜对月

无花无酒过重阳,转觉闲居兴味长。

明月岂随人薄厚,黄花不逐世炎凉。

闰年节晚初过雁,老境衾寒知有霜。

清境唤回蝴蝶梦,起寻竹影据胡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答赵庆之节使

故人别后定何如,春雁来时忽寄书。

壮岁从军几人在,老来分守五年馀。

挂冠无计追弘景,襆被何时从魏舒。

遥想西州贤父老,瓜畴闲伴故侯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