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三)

我非章句儒,亦非渔樵徒。

少年逞粗豪,提笔赋两都。

老尚著儒冠,却悔识之无。

既难栖山林,又倦游江湖。

一官仅供口,康济不在吾。

秋风方戒寒,正道日荒芜。

行矣且归耘,寸田聊自娱。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我不是只会读书的文人,也不是以打鱼砍柴为生的农夫。
年轻时我曾放纵豪情,拿起笔写下对京都的描绘。
年老时我仍戴着儒者的帽子,却后悔当初学识不足。
既无法隐居山林,又厌倦了漂泊江湖的生活。
做个小官只为糊口,救济百姓不是我的追求。
秋风提醒我严冬将至,正义的道路日益荒废。
就此罢了吧,还是回家耕田,哪怕只求自得其乐。

注释

章句儒:专注于儒家经典研读的学者。
渔樵徒:以捕鱼砍柴为生的人。
粗豪:豪放不羁。
两都:指长安和洛阳,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都城。
儒冠:儒者所戴的帽子,象征学问和身份。
识之无:学识不足,见识浅薄。
栖山林:隐居山林。
游江湖:四处游历。
康济:救济,帮助。
吾:我。
戒寒:防止寒冷。
正道:正义的道路。
归耘:回归田园耕作。
寸田聊自娱:仅有的小田地也能带来乐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归乡之情的深切表达,通过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慨。开篇即以“我非章句儒,亦非渔樵徒”强调自己并非学者也非隐士,而是有着不同志向的人。少年时期的豪迈与提笔赋诗都显示了作者当时的雄心壮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来戴上儒家的帽子,却又感到对知识的认识不足,这种自我反省和悔恨之情也在“老尚著儒冠,却悔识之无”中得到了体现。接着,“既难栖山林,又倦游江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自然与漫游世间都感到疲惫不堪的复杂情感。

“一官仅供口,康济不在吾”暗示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力感。秋天来临,风景已显得萧瑟,“正道日荒芜”则是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一种哀叹。

最后,“行矣且归耘,寸田聊自娱”显示了诗人选择退隐田园的决心,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中的困惑、反思以及对于归乡简单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一)

自我来溧阳,四见木叶秋。

泮宫久敝漏,量力完且修。

幸然土木备,及此工役休。

巍巍大成殿,势与邹鲁侔。

圣贤日云迈,可以遗象求。

扪心了无怍,一扫筑舍谋。

咫尺三茅山,乃独欠此游。

且须归去来,速为营菟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四)

江海寄孤篷,飘飘一鸥似。

汲汲谋稻粱,欲去行且止。

渊明真达者,解印如脱屣。

五斗何足云,可但折腰耻。

我尝慕其人,出仕亦漫尔。

客行入岁晏,田稼逢水毁。

逝者既如斯,吾属可去矣。

肯负白鸥盟,西湖钓秋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五)

早从方外游,志不在婚宦。

采薇陟西山,采藻涉南涧。

拄杖仅过眉,短衣不掩骭。

一为火宅累,渐觉有忧患。

难任臣朔饥,俯就博士慢。

大胜国子师,三年腹藜苋。

栖迟行路难,坚忍为客惯。

昔为泛泛凫,今为嗷嗷雁。

幸免箠楚虑,官事粗易办。

曷不归孤山,梅花腊前绽。

形式: 古风 押[谏]韵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七)

威凤巢深林,神龙潜巨壑。泥涂困蝼蚁,城市防弹?。

小草不自贵,已铸出山错。

岂知甘苦淡,有味俱不恶。

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荣枯识寒暑,是非悟今昨。

不见粘壁蜗,甘以退为乐。

二休行且三,可但耐辱莫。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