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偃牧马图

神工妙技帝所收,江都曹、韩逝莫留。

人间画马惟韦侯,当年为谁扫骅骝。

至今霜蹄踏长楸,圉人困卧沙垄头。

沙苑茫茫蒺藜秋,风騣雾鬣寒飕飕。

龙种尚与驽骀游,长秸短豆岂我羞。

八銮六辔非马谋,古来西山与东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神妙技艺被天帝收藏,江都的曹、韩离去不再停留。
人间画马只有韦侯出类拔萃,他曾为谁描绘骏马骅骝。
至今那匹马的蹄印仍踏在古老的道旁,养马人疲惫地躺在沙丘头。
沙苑秋意浓,满目蒺藜凄凉,风中马鬃马尾冷飕飕。
龙种骏马与劣马共游,长稻草短饲料并非我羞耻。
驾驭八銮六辔非马所能决定,自古以来西山与东丘便是归宿。

注释

神工:神奇的技艺。
妙技:巧妙的技术。
帝所收:天帝所珍藏。
江都:古代地名。
曹、韩:具体人物。
逝:离去。
莫留:不再停留。
韦侯:指韦偃,唐代著名画家。
骅骝:骏马。
霜蹄:马蹄。
长楸:古老的道旁树木。
圉人:养马人。
沙垄头:沙丘顶部。
沙苑:古代地名。
蒺藜:一种草本植物。
风騣雾鬣:马鬃马尾。
寒飕飕:寒冷。
龙种:比喻高贵血统。
驽骀:劣马。
岂我羞:不是我的耻辱。
八銮六辔:古代帝王乘坐的豪华车驾。
非马谋:非马所能决定的事。
古来:自古以来。
西山:象征隐逸之地。
东丘:古代隐士常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理论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韦偃牧马图》。诗中表现了对唐代画家 韦偃(即韦诜)绘画技艺的赞美,以及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怀念和自嘲。

首句“神工妙技帝所收,江都曹、韩逝莫留。”表达了作者对于唐朝画家韦偃之技艺的高度评价,将其比作神工,用以赞美他的绘画水平。接着提到的“江都曹、韩”是指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著名画家曹仲达和韩幹,他们都是画马高手,苏轼此举是为了强调韦偃技艺超群。

“人间画马惟韦侯,当年为谁扫骅骝。”则进一步突出了韦偃在绘马方面的卓越成就。这里的韦侯即指韦偃,而“当年为谁扫骅骝”则是苏轼自嘲之语,意味着他自己虽然也尝试画过马,但与韦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接下来的几句:“至今霜蹄踏长楸,圉人困卧沙垄头。沙苑茫茫蒺藜秋,风騣雾鬣寒飕飕。”描绘了一幅牧马图中马儿在荒凉的沙地上奔跑的情景。霜蹄指的是马蹄踏过的长草,而圉人困卧沙垄头则是说画中的牧人蜷缩在沙丘之下,整体氛围给人一种萧索和寂静的感觉。

“龙种尚与驽骀游,长秸短豆岂我羞。”这里的“龙种”指的是良马,而“驽骀”则是劣马。苏轼自谦自己的画作不如古人,甚至连劣马都不如。

最后,“八銮六辔非马谋,古来西山与东丘。”则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无奈和怀念。八銮、六辔是指不同类型的马车,这里用以比喻人生旅途,而“古来西山与东丘”则暗示着历史长河中事物的更迭变化。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韦偃绘画技艺的崇敬,也透露出了他个人对于艺术成就的自谦和对过往文化的无限眷恋。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广州何道士众妙堂

湛然无观古真人,我独观此众妙门。

夫物芸芸各归根,众中得一道乃存。

道人晨起开东轩,趺坐一醉扶桑暾。

馀光照我玻璃盆,倒射窗几清而温。

欲收月魄餐日魂,我自日月谁使吞。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和黄秀才鉴空阁

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

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

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

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

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

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

我游鉴空阁,缺月正凄冷。

黄子寒无衣,对月句愈警。

借君方诸泪,一沐管城颖。

谁言小丛林,清绝冠五岭。

形式: 古风

题灵峰寺壁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何公桥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

顺水而行,云驰鸟疾。维水之利,千里咫尺。

乱流而涉,过膝则止。维水之害,咫尺千里。

沔彼滥觞,蛙跳倏游。溢而怀山,神禹所忧。

岂无一木,支此大坏。舞于盘涡,冰折雷解。

坐使此邦,画为两州。鸡犬相闻,胡越莫救。

允毅何公,甚勇于仁。始作石梁,其艰其勤。

将作复止,更此百难。公心如铁,非石则坚。

公以身先,民以悦使。老壮负石,如负其子。

疏为玉虹,隐为金堤。直栏横槛,百贾所栖。

我来与公,同载而出。欢呼填道,抱其马足。

我叹而言,视此滔滔。未见刚者,孰为此桥。

愿公千岁,与桥寿考。持节复来,以慰父老。

如朱仲卿,食于桐乡。我作铭诗,子孙不忘。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