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山木暮苍苍,风凄茆叶黄。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

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

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

麋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

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翻译

山上的树木傍晚时分显得苍茫,秋风吹过,茅草叶子变得枯黄。
有老虎开始离开它的洞穴,熊罴这样的猛兽又怎敢阻挡。
老虎甩动尾巴作为旗帜,磨砺牙齿如同剑锋。
它的凶猛足以吞噬红色的豹子,雄壮的气势足以踏平封狼之地。
它并不贪图狗和猪的肉,也不去窥视篱笆和城墙。
然而在道路上捕食人类,所获得的猎物都是大块头。
既然吃人的行为本就属于我的命运,怎能说是不吉利呢?
麋鹿难道不是命中注定的命运吗,它们难道不会受到伤害?
整个野外布满了陷阱和网,只是为了填饱我们的肚子。
你们希望我不去杀戮,但饥饿的肚皮如何忍耐呢?

注释

暮:傍晚。
凄:使...凄凉。
茆叶:茅草叶子。
穴:洞穴。
罴:棕熊。
旗纛:旗帜。
剑铓:剑尖。
赤豹:红色的豹子。
封狼:比喻险恶之地。
藩:篱笆。
麋鹿:一种大型鹿类。
罝网:捕捉动物的网。
圆方:泛指食物。
奈何:怎么办。
饥馁:饥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猛虎行》,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中猛虎出没的景象。首句“山木暮苍苍,风凄茆叶黄”渲染了傍晚时分山林的寂静和萧瑟,茅草叶黄,透露出季节的变迁。接下来的诗句“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展现了老虎的勇猛,即使是熊罴这样的猛兽也不敢轻易挑衅。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运用比喻,形容老虎尾巴如旗帜,牙齿如利剑,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它的威猛姿态。接着,“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进一步强调了老虎的气势,连赤豹和封狼都畏惧三分。

然而,老虎并非滥杀无辜,它“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只在道路上捕食,对人类有所选择。诗人通过“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表达,老虎的行为虽看似凶残,但也是生存所需,且认为自己并无不妥。

最后两句“麋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暗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下,包括猛虎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遵循命运,即使猎杀其他动物也是生存的一部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杀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猛虎为象征,寓言性地探讨了生命与生存的冲突,以及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谢宾客挽歌三首(其三)

当年罢会稽,还郡锦为衣。

老作龙楼贵,终将凤沼违。

英魂游岱去,石椁渡江归。

扬子春风恶,南徐过客稀。

众帆看屡溺,素舸独如飞。

始见中郎孝,松门自有辉。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谢宾客挽歌三首(其二)

自昔居门下,游观必许偕。

岂将千里别,遂作九泉乖。

已恨霜松折,行嗟玉树埋。

苍生空有望,丹旐不胜怀。

曩日言归里,飞章愿乞骸。

今朝赤松畔,烟垄对苍崖。

形式: 排律 押[佳]韵

谢宾客挽歌三首(其一)

位不登三事,才宜列四科。

清名时自得,华冕世空多。

望气悲埋剑,临风叹逝波。

吴阡蒿作里,楚挽薤成歌。

会葬千人至,来观数郡过。

无由亲执绋,东首泪滂沱。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谢尉西归

曾为洛阳客,喜见洛阳人。

每忆旧游处,相逢借问频。

当时伊水上,醉弄岩花春。

而今绝兹乐,欲语已酸辛。

明朝君当去,又复与谁亲。

唯应有素月,相照寒溪滨。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