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颖仲山行即事

平芜新绿占封圻,横路游丝网落晖。

山径人稀藏窈窕,禅扉春尽老芳菲。

缓行照水知鱼乐,随意穿花见蝶飞。

二子舁篮今夜月,龙钟犹胜杖藜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广阔的原野上新绿覆盖着边界,纵横交错的游丝在夕阳下编织成网。
山间小路上行人稀少,隐藏着幽深和美丽,寺庙的门扉在春天结束时显得古老而花儿凋零。
缓缓行走,水面倒影中感知鱼儿的快乐,随意穿过花丛,看见蝴蝶翩翩起舞。
今晚,两个孩子抬着篮子,月光下行走,虽然年迈,却比拄杖更显精神。

注释

平芜:广阔的草地。
封圻:边界,这里指地界。
游丝:昆虫的细丝,这里比喻飘荡的光影。
窈窕:形容景色幽深或女子姿态优美。
禅扉:寺庙的门。
龙钟:形容老人行动迟缓,体弱无力。
杖藜:拐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山图景。开篇“平芜新绿占封圻,横路游丝网落晖”两句,以平缓的笔触勾勒出初春时节,绿意盎然的田野和横卧在道路上的花絮,阳光透过花丝形成的网状光影。诗人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复苏生机的情景。

“山径人稀藏窈窕,禅扉春尽老芳菲”两句,则转向深山中的幽静与古寺的宁谧。山间小道上人迹罕至,寺庙深藏其间,春天即将过去,而寺内的花朵依旧保持着它们最后的芬芳。这不仅描绘了景象,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喧嚣与精神宁静的向往。

下片“缓行照水知鱼乐,随意穿花见蝶飞”两句,更是表现了诗人游山时的心境。缓慢地行走在水边,可以感受到鱼儿戏水的快乐;随心所欲地穿梭于花丛中,看着蝴蝶翩翩起舞,诗人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喜悦。

最后,“二子舁篮今夜月,龙钟犹胜杖藜归”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与朋友携手同行的情景。月色朦胧中,两人各执一只竹篮,可能是在采集山间的野果或是进行其他活动。而“龙钟犹胜杖藜归”则可能暗指夜深人静之际,返回时路过的地方,或许是一处古迹,其寂静与神秘胜过白日里的繁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在春日游山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心灵愉悦。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奉陪赵彦术登叠嶂还饮陵峰梅竹间

春晓飞花一尺围,旋看风力屑琼瑰。

广寒宫殿千门启,群玉峰峦四面开。

直节自强深笑竹,清姿堪并绝知梅。

使君剩有延枝意,收拾寒光上酒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奉酬龙兴益老伽陀

居士心如出岫云,逢场作戏不求真。

桃花自落非关雨,梅子半黄知是春。

此外更无身外事,闲中那得个中人。

箭锋相拄君休问,千里同风始见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学士兄还乡之始会宾亲石门寺以病不能往公晔颖仲有诗次韵

群贤嘉会走舆臣,乍喜郎星照七闽。

寺近南塘钟秀丽,筵开晚水荐甘珍。

放怀想尽百川饮,留客应生四角轮。

我独沉疴方面壁,愈风赖有两骚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宝学连公挽诗(其二)

弱冠论交老更坚,平生风义想前贤。

银峰告政一千里,雁塔联名四十年。

漫许赤心酬雨露,终成白发傲林泉。

酸风送子寒山暮,鸣壑摇松亦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