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程致道监丞以秋夜直舍二诗相视并简苏在廷少监

秋风虽云高,不到建章宫。

巨丽发妙思,翰墨争豪雄。

移子范舟兴,入此潘庐中。

诗成到谁手,茧面丝发翁。

岂不怜此老,气薾志亦穷。

聊以壮观之,行潦落长虹。

低头谩漠北,攘臂徒辽东。

自娱蓬蒿兴,敢傍圭璧丛。

清时难但已,有感如霜钟。

慎莫视苏子,是更得家风。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风虽然强劲,却未吹过建章宫。
壮丽的景象激发了奇妙的思绪,文人们以笔墨争斗豪情。
我兴起于乘舟游览的念头,来到这潘庐之中。
诗作完成后,会落入谁人之手?那是一位满面沧桑、头发如丝的老者。
怎能不怜悯这位老人,他的气息微弱,志向也已穷尽。
姑且以此壮观景色为乐,流水间映现着长虹。
低下头来,只在漠北漫游,空自挥动手臂,却只能在辽东之地。
在野草丛中自得其乐,我怎敢靠近那些珍贵的玉器群集之处。
在这清平盛世,难以满足,感慨如同霜降时的钟声。
切勿效仿苏轼,那样只会失去自家独特的风格。

注释

建章宫:汉代皇家宫殿。
翰墨:毛笔和墨水,指诗文创作。
潘庐:泛指文人雅士的居所。
茧面丝发翁:形容老者饱经风霜的样子。
攘臂:伸出手臂,表示有所作为。
蓬蒿:野草,象征简朴生活。
圭璧:古代贵重的玉器,比喻高雅或显赫的地位。
苏子:指苏轼,以其才情著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题为《谢程致道监丞以秋夜直舍二诗相视并简苏在廷少监》。诗中,诗人通过对秋风的描绘,表达了对建章宫的向往和对文学才华的赞美。他将自己比作范舟之人,进入潘庐(可能指文人雅集之处),创作出的诗篇期待得到茧面丝发翁(意为年长而有学识的人)的赏识。诗人感叹自己的才情虽老,但仍怀壮志,自得其乐于蓬蒿之间,不愿与世俗权贵为伍。他以清时自勉,提醒读者不要效仿苏子,要保持自家的风格。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追求和人生感慨。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谢蕴文水仙花

飘零尘俗客,再见水仙花。

清芬二十载,饶杀兰杜家。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麻]韵

趋延安过野猪岭

堑峭十月寒,一步不得整。

如何骑鲸客,来度野猪岭。

遥语谢康乐,尔辈易清省。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趋府马上悠然思陈无己三兄成诗寄之

瓦釜毁未弃,黄钟幸且存。

于焉正律吕,谁为到昆崙。

相思出苦泪,东汉太丘孙。

闻之在徐州,无衣出柴门。

亦赋乞食诗,饥疮故拙言。

靖节非此夫,如似校静喧。

顑颔不悲伤,自知美兰荪。

龙伸能蛇屈,土不蚀玙璠。

鲂鱮书懒寄,天公笺可论。

名不入苇笥,欲报天地恩。

明光出须臾,一破万古昏。

苍生讫康济,坐觉君子尊。

净尽城上乌,变化北溟鲲。

岂但喜囚冠,故亦慰累魂。

我既美子志,为子尽婵媛。

吾曹宁饿死,终肯傍祭墦。

孔明与荀贾,岂不共中原。

崎岖入巴蜀,雅志正本根。

柳子一失此,罗池为鬼冤。

问讯寄此辞,饱腹何时扪。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扬州枉矢何时弭,涿野蚩尤尚未俘。

底处愁城能著我,风为愁骑雨愁车。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