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灯宵渐近,更兵尘初息,韶华偏早。

太守风流张宴乐,不管江城寒峭。

发底蜂儿,钗头梅蕊,一一夸新巧。

笙歌鼎沸,万人争看标表。

应记革履雍容,天香满袖,侍宴游三岛。

圣主中兴思用旧,尊礼先朝元老。

烛赐金莲,柑传罗帕,行即趋严道。

深杯休诉,任教银漏催晓。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元宵节临近,战乱刚刚平息,春光却来得特别早。
太守风雅,举办宴会,不顾江城的寒冷。
发梢上的蜜蜂,发钗上的梅花,都争相展示新奇巧妙。
笙歌喧闹,万人围观,欣赏着各种表演。
应当记得,穿着革履的官员们仪态从容,衣香满袖,陪同宴游仙境。
皇上振兴国家,怀念旧臣,尊重前朝元老。
赏赐的蜡烛如同金色莲花,柑橘通过丝帕传递,他们即将前往皇宫深处。
不必多言,就让银漏的滴答声催促黎明的到来。

注释

灯宵:元宵节。
兵尘:战争尘埃。
韶华:美好的时光。
太守:地方长官。
江城:沿江的城市。
蜂儿:比喻忙碌的人。
钗头梅蕊:发钗上的梅花,象征春天。
笙歌鼎沸:音乐和歌声非常热闹。
革履:皮制的鞋子,表示官员身份。
侍宴:陪同参加宴会。
三岛:指仙境或虚构的地方。
圣主:皇帝。
银漏:古代计时器,用银制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宴会的热闹景象,诗人通过对灯光、音乐和服饰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层的奢华生活。诗中“太守风流张宴乐,不管江城寒峭”表明宴会的主持者是地方长官,他以豪华的宴席享乐,而不顾及外界的艰苦。这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奢侈与民众生活的矛盾。

“发底蜂儿,钗头梅蕊,一一夸新巧”中的“蜂儿”和“梅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性装饰的精致细节,显示出诗人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力。紧接着,“笙歌鼎沸,万人争看标表”则表现了宴会上的热烈气氛和人们对表演的热切关注。

“应记革履雍容,天香满袖,侍宴游三岛”中的“革履”、“雍容”和“天香满袖”等词汇,不仅描绘了宴会上的华丽场面,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享受态度。最后,“烛赐金莲,柑传罗帕,行即趋严道”及“深杯休诉,任教银漏催晓”则是对宴会结束后情景的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刻画,展示了盛世宴会的奢侈与繁华,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感慨。

收录诗词(50)

沈端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其四)

寻幽览胜,凭危栏、极目风烟平楚。

自笑飘零惊岁晚,欲挂衣冠神武。

芳甸时巡,醉乡日化,庭实名花旅。

阆风蓬顶,自来不见烽戍。

宴罢玉宇琼楼,醉中都忘却,瑶池归路。

俯瞰尘寰千万落,渺渺峰端栖雾。

群玉图书,广寒宫殿,一一经行处。

相羊物外,旷怀高视千古。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念奴娇

嫩凉清晓,淡秋容、横写鲛绡十幅。

山水光中参意味,不管人间荣辱。

藜杖棕鞋,纶巾鹤氅,宾主俱遗俗。

倚阑舒啸,一樽花下相属。

云际有药千年,琼瑶争秀发,龙蛇新斸。

富贵功名元自有,且乐无穷真福。

莲社风流,醉乡跌宕,时奏长生曲。

月娥同听,好风徐韵松竹。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采桑子

昔年曾记寻芳处,短帽冲寒。竹外江干。

玉面皮儿月下观。而今老大风流减,百事心阑。

谷底林间。坐对横枝祗鼻酸。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青玉案

史君标韵如徐庾。更名节、高千古。

卧治姑溪才小驻。

闲云无定,阳春有脚,又作南昌去。

兴来亭上清歌度。尽能唱、公诗句。

记取诸生临别语。

从容占对,天颜应喜,千万留王所。

形式: 词牌: 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