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寄陈讲师》。诗中通过描述对隐居之人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深刻理解。
首联“闻道山中客,年来鬓欲皤”,开篇即以“山中客”这一形象引出话题,点明了诗的主题——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随着岁月的流逝,山中之人的鬓发已显斑白,这不仅是时间的痕迹,也暗示着生活的平静与淡泊。
颔联“静便三径小,贫觉一身多”,进一步描绘了隐居者的生活状态。在宁静的环境中,即使是简陋的三径也能让人感到满足;而物质上的贫乏,反而让心灵更加充实,凸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颈联“且喜诗无病,从教睡作魔”,表达了诗人对陈讲师的欣赏之情。这里的“诗无病”既是对陈讲师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其作品质量的高度评价;“从教睡作魔”则体现了诗人对陈讲师生活态度的理解和认同,即使偶尔沉溺于睡眠,也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无需过分苛求。
尾联“故人今领众,犹足慰蹉跎”,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陈讲师如今能够带领众人,继续追求理想与事业的欣慰之情。同时,“慰蹉跎”一词,既是对陈讲师过去岁月的感慨,也是对自身或他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挫折与等待的一种宽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友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朱熹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