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讲师

闻道山中客,年来鬓欲皤。

静便三径小,贫觉一身多。

且喜诗无病,从教睡作魔。

故人今领众,犹足慰蹉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寄陈讲师》。诗中通过描述对隐居之人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深刻理解。

首联“闻道山中客,年来鬓欲皤”,开篇即以“山中客”这一形象引出话题,点明了诗的主题——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随着岁月的流逝,山中之人的鬓发已显斑白,这不仅是时间的痕迹,也暗示着生活的平静与淡泊。

颔联“静便三径小,贫觉一身多”,进一步描绘了隐居者的生活状态。在宁静的环境中,即使是简陋的三径也能让人感到满足;而物质上的贫乏,反而让心灵更加充实,凸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颈联“且喜诗无病,从教睡作魔”,表达了诗人对陈讲师的欣赏之情。这里的“诗无病”既是对陈讲师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其作品质量的高度评价;“从教睡作魔”则体现了诗人对陈讲师生活态度的理解和认同,即使偶尔沉溺于睡眠,也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无需过分苛求。

尾联“故人今领众,犹足慰蹉跎”,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陈讲师如今能够带领众人,继续追求理想与事业的欣慰之情。同时,“慰蹉跎”一词,既是对陈讲师过去岁月的感慨,也是对自身或他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挫折与等待的一种宽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友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朱熹诗歌中的佳作。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别陈讲师

几年劳梦想,今日慰登临。

况入芝兰室,又闻金玉音。

与君连夜语,尽我一生心。

此外成华发,无因得重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登閤皂山(其一)

叠叠层峦锁閟宫,我来旧地访灵踪。

葛仙去后无丹灶,弟子今成白发翁。

形式: 七言绝句

登閤皂山(其二)

一派泠泠台下水,半空漠漠岭头云。

祖师成道冲天去,只有无穷受箓人。

形式: 七言绝句

送单应之往閤山(其一)

杖头挑月入烟萝,城郭尘埃柰尔何。

若到名山高著眼,洞天深处异人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