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节夫兄弟好,曾题孝友门。
阖门三十口,共爨到儿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美满的家庭画卷,展现了古代中国家庭中兄弟间深厚的情谊与共同生活的温馨场景。
“节夫兄弟好”,开篇点出主题,赞美了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曾题孝友门”,说明这是一户以孝顺和友善为家风的家族,他们的美德被刻在门上,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阖门三十口,共爨到儿孙”,描述了这个大家庭的规模庞大,从长辈到晚辈,共有三十口人共同生活,共享同一灶火,体现了家族的团结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家庭形象,歌颂了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家族成员间的相互扶持,展现了明代社会中家庭伦理道德的风貌。
不详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千里出求仁,足迹弥三广。
归来无一事,宝在灵台上。
白石映心白,临潭千仞高。
崖头撒手去,著步得无牢。
心似澄潭水,潭底日涓涓。
即此观生得,何须更仰泉。
初飞锡杖出人间,前度游人今度閒。
中夏劝农曾过此,新秋窈窕题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