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仲规扁所居为清白居

道人晏坐清白居,身心不动长如如。

月窟深藏雪狮子,冰壶静贮银蟾蜍。

绝色纯真妙难测,中下焉能造其域。

不修梵行事空王,岂守邪禅作家贼。

纵横廓落含十虚,三尺丈六携手归。

彻骨风流秪者是,六门日夜扬光辉。

灵利师僧近来少,往往多从外边讨。

本无阶级坦然平,到此定应先跶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无愠所作的《箴仲规扁所居为清白居》诗,以“清白”二字为题眼,描绘了一位道人晏坐于清白居中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道人的内心世界与修行境界。

首句“道人晏坐清白居”,开门见山地介绍了道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清白居的名称暗示了居所的高洁与纯净。接着,“身心不动长如如”一句,运用佛教术语“如如”,形容道人的心境如同佛祖般宁静、不动摇,体现了其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月窟深藏雪狮子,冰壶静贮银蟾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深藏在月窟中的雪狮子,冰壶则比喻为静置的银蟾蜍,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洒在冰面上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象征着道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澄明。

“绝色纯真妙难测,中下焉能造其域”两句,进一步赞美道人的绝世才华与纯真境界,指出这种难以言喻的妙处,非普通人所能企及,强调了道人修行的高深与独特。

“不修梵行事空王,岂守邪禅作家贼”两句,表达了对道人不拘泥于形式、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赞赏,同时批评了那些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修行者,突出了道人修行的正直与纯粹。

“纵横廓落含十虚,三尺丈六携手归”两句,描述了道人修行的广阔与深远,以及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仿佛与天地间的一切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世界。

“彻骨风流秪者是,六门日夜扬光辉”两句,赞美道人不仅在修行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人格魅力也如同光芒四射,影响着周围的一切,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最后,“灵利师僧近来少,往往多从外边讨”两句,感叹如今懂得真正修行的高僧稀少,很多人往往在外寻求所谓的修行方法,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与自我反省。

“本无阶级坦然平,到此定应先跶倒”两句,总结道,真正的修行之路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心性的提升与净化,强调了修行的平等与内在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人清白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其高洁的品格、深邃的修行境界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哲理与诗意,是一首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收录诗词(33)

无愠(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南堂韵送寿首座归扶桑

屋头铁马声丁东,明明历历扬真风。

老夫梦熟蓬莱宫,钧天乐广盈耳中。

觉来轩知与神遇,逸响遗音竞奔注。

梦觉曾无起灭心,帖然一似沾泥絮。

道人推门露未乾,相看一笑非颟顸。

十世古今融当念,大千沙界归毫端。

爱尔年来手脚老,出没神机电光扫。

南堂室内早鹰扬,钵袋千钧已传了。

翻忆当时侍禅榻,开口便受拦胸踏。

罔象明珠离水泥,轩辕宝镜开尘匣。

明朝送君鄞水边,博多远泛东归船。

老夫闭门仍打眠,更无心力论单传。

形式: 古风

一笑轩为宗旨南作

一笑轩中行复坐,青山白云不可唾。

六户虚凝绝点尘,经案铜瓶安一个。

灵山对众拈花时,百万龙象徒蚩蚩。

金色头陀独解事,冁然微笑扬双眉。

笑边真旨凭谁委,木强杨歧未相许。

客来不必更踌躇,便应识取轩中主。

形式: 古风

送渭侍者省师叔印宗就问讯

徂徕之松渭川竹,劲节高标拔尘俗。

衲僧行志亦如斯,甘分空山抱幽独。

香严一击忘所知,鸟窠叠足忘危枝。

只将松竹代说法,布毛何用拈来吹。

道人东寺有师叔,慎莫抛家事驰逐。

铁船打就已多时,归帆好趁东风熟。

形式: 古风

白云山谷歌赠麟藏主

白云缥缈无住著,独与青山如有约。

暮向青山头上飞,朝来又抹青山脚。

道人业空寂,不喜世上名。

既爱白云白,复嗜青山青。

结此茅庐事深隐,笑指云山当户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