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次前韵寄王巩二首(其二)

细竹寒花出短䍦,故山耕耒手曾持。

宦游暂比凫鹥集,归计长遭句偻欺。

歌舞梦回空历记,友朋飞去自难縻。

悠悠后会须经岁,冉冉霜髭渐满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细竹和寒冷的花朵从简陋的篮子中探出,那是我曾在故乡握过的农具。
在外做官的日子就像野鸭群聚,但回家的计划总是被弯曲的脊背所拖延。
歌舞的梦境虽美好,醒来后只能空自回忆,朋友离去难以挽留。
未来的重逢遥遥无期,岁月流逝,胡须渐渐覆盖了脸颊。

注释

细竹:细长的竹子。
寒花:寒冷季节开放的花朵。
短䍦:简陋的篮子。
故山:故乡的山。
耕耒:农具,犁。
持:握。
宦游:在外做官。
凫鹥:野鸭,比喻在外漂泊。
句偻:弯曲的脊背,形容年老体弱。
欺:拖延。
歌舞梦:歌舞中的梦境。
空历记:空自回忆。
友朋:朋友。
縻:挽留。
悠悠:长远的。
后会:未来重逢。
冉冉:渐渐。
霜髭:白胡子。
颐:脸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戏次前韵寄王巩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通过细致描绘细竹、寒花和农具,展现了他对故乡耕作生活的怀念。"故山耕耒手曾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亲手劳作的感慨,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接下来的诗句"宦游暂比凫鹥集"将自己在外做官的生活比喻为暂时的水鸟聚集,暗示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归计长遭句偻欺"则表达了诗人因公务繁重而难以实现归乡计划的无奈,"句偻"在这里寓指繁忙的工作。

"歌舞梦回空历记"描绘了诗人梦中歌舞的美好回忆,但醒来后只能独自回味,朋友的离去更增添了孤独感。"友朋飞去自难縻"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离别后的难以挽留。

最后两句"悠悠后会须经岁,冉冉霜髭渐满颐"展望未来,诗人感叹与友人相见遥遥无期,岁月流逝,自己鬓发渐白,流露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对仕途生活的无奈,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宝月求塔铭于惠州还过高安送归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后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扬州五咏(其二)平山堂

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

海门仅可一二数,云梦犹吞八九宽。

檐外小棠阴蔽芾,壁间遗墨涕汍澜。

人亡坐使风流尽,遗构仍须子细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扬州五咏(其三)蜀井

信脚东游十二年,甘泉香稻忆归田。

行逢蜀井恍如梦,试煮山茶意自便。

短绠不收容盥濯,红泥仍许置清鲜。

早知乡味胜为客,游宦何须更着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扬州五咏(其一)九曲池

嵇老清弹怨广陵,隋家水调继哀音。

可怜九曲遗声尽,惟有一池春水深。

凤阙萧条荒草外,龙舟想像绿杨阴。

都人似有兴亡恨,每到残春一度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