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五咏(其一)九曲池

嵇老清弹怨广陵,隋家水调继哀音。

可怜九曲遗声尽,惟有一池春水深。

凤阙萧条荒草外,龙舟想像绿杨阴。

都人似有兴亡恨,每到残春一度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嵇康老先生清脆地弹奏着悲怨的《广陵散》,隋朝的水调音乐接着传来哀伤的旋律。
那曾经的繁华曲调如今只剩下九曲的余音,只有一池春水深沉无言。
皇宫之外,凤阙空荡,只有荒草丛生,想象中的龙舟在绿色杨柳的阴影下静静浮现。
城市的人们似乎带着对兴衰更替的感慨,每当暮春时节,他们都会来此寻找历史的痕迹。

注释

嵇老:指嵇康,三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
清弹:清脆地弹奏。
怨广陵:《广陵散》,古代名曲,常用来表达悲伤之情。
隋家:隋朝。
水调:古代乐曲名。
哀音:哀伤的音乐。
九曲:形容曲折,这里指曲调复杂。
遗声:遗留下来的乐声。
一池春水:象征历史的沉淀和变迁。
凤阙:古代皇宫的代称。
萧条:荒凉、冷落。
荒草:无人打理的野草。
龙舟:古代帝王竞渡的船只,象征皇家。
绿杨阴:绿色的杨柳树荫。
都人:都市中的人们。
兴亡恨: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残春:暮春时节。
一度寻:一次又一次地寻找。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扬州五咏》之一,题为《九曲池》。诗中描绘了扬州历史遗迹中的广陵琴声和隋家水调,以及九曲池的衰败景象。诗人通过嵇老的清弹和隋代的乐曲,暗示了扬州昔日繁华的影子,而"九曲遗声尽"则表达了对往昔荣光消逝的感慨。池水之深,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凤阙萧条、龙舟想象,揭示了古城的荒凉与寂寞。最后,诗人借都人每逢暮春时节寻找旧迹的行为,表达了人们对兴亡更替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整体上,这首诗以景寓情,富有历史沧桑感。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扬州五咏(其五)僧伽塔

山头孤塔閟真人,云是僧伽第二身。

处处金钱追晚供,家家蚕麦保新春。

欲求世外无心地,一扫胸中累劫尘。

方丈近闻延老宿,清朝留客语逡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扬州五咏(其四)摘星亭

阙角孤高特地迷,迷藏浑忘日东西。

江流入海情无限,莫雨连山醉似泥。

梦里兴亡应未觉,后来愁思独难齐。

只堪留作游观地,看遍峰峦处处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杀麦二首(其二)

雨后麦多病,庾中蛾欲飞。

不辞终日暑,幸脱半年饥。

潦水来何暴,秋田望已微。

农夫愚可念,此报定谁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次王适韵送张耒赴寿安尉二首(其一)

绿发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

浮生已是尘劳侣,病眼犹便锦绣章。

羞见故人梁苑废,梦寻归路蜀山长。

怜君顾我情依旧,竹性萧疏未受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