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五咏(其三)蜀井

信脚东游十二年,甘泉香稻忆归田。

行逢蜀井恍如梦,试煮山茶意自便。

短绠不收容盥濯,红泥仍许置清鲜。

早知乡味胜为客,游宦何须更着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漫游东方已经十二载,想起甘甜稻米心向田园。
行走在四川的泉水旁,仿佛梦境般恍惚,试着煮一壶山茶,随性自在。
短井之水不够深,只能用来洗手洗脸,但红泥小炉煮出的茶水依然清新可口。
早知家乡的味道如此美妙,何必在外做官奔波,不如就此停下脚步。

注释

信脚:随意漫游。
东游:向东游历。
甘泉:甜美的泉水。
忆归田:怀念田园生活。
蜀井:四川的泉水。
恍如梦:如同梦境一般。
煮山茶:烹煮山中野茶。
短绠:浅井。
盥濯:洗手洗脸。
红泥:红色的泥土(指红泥小火炉)。
清鲜:清新。
乡味:家乡的味道。
胜为客:比在外做客更好。
游宦:在外做官。
更着鞭:继续奔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扬州五咏》系列中的第三首,题为“蜀井”。诗人以个人游历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

首句“信脚东游十二年”,描绘了诗人长时间的漂泊生涯,随意漫游已达十二载。次句“甘泉香稻忆归田”则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田园生活的美好回忆,特别是那甘甜的泉水和香喷喷的稻米。

“行逢蜀井恍如梦”一句,通过在异地偶遇类似蜀地的井水,勾起了诗人如梦似幻的乡愁。接下来,“试煮山茶意自便”写诗人尝试烹煮山茶,仿佛在品味中找到了一丝家乡的味道,那份自在与惬意溢于言表。

“短绠不收容盥濯,红泥仍许置清鲜”两句,通过描述简朴的生活细节,如井绳短小、红泥烧制的茶具,展现了诗人对朴素而清新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厌倦。

最后,“早知乡味胜为客,游宦何须更着鞭”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如果早知道家乡的味道如此美妙,也许就不会选择长久的仕途奔波,流连他乡。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扬州五咏(其一)九曲池

嵇老清弹怨广陵,隋家水调继哀音。

可怜九曲遗声尽,惟有一池春水深。

凤阙萧条荒草外,龙舟想像绿杨阴。

都人似有兴亡恨,每到残春一度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扬州五咏(其五)僧伽塔

山头孤塔閟真人,云是僧伽第二身。

处处金钱追晚供,家家蚕麦保新春。

欲求世外无心地,一扫胸中累劫尘。

方丈近闻延老宿,清朝留客语逡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扬州五咏(其四)摘星亭

阙角孤高特地迷,迷藏浑忘日东西。

江流入海情无限,莫雨连山醉似泥。

梦里兴亡应未觉,后来愁思独难齐。

只堪留作游观地,看遍峰峦处处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杀麦二首(其二)

雨后麦多病,庾中蛾欲飞。

不辞终日暑,幸脱半年饥。

潦水来何暴,秋田望已微。

农夫愚可念,此报定谁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