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叶茵在宋代创作的,名为《二子读诗戏成》。从诗的内容来看,反映了诗人对学习和教育的独到见解。
“翁琢五七字,儿亲三百篇。”这里用“翁”指代年长之人,而“五七字”可能暗示着儒家經典《易經》中的五行、七星。诗中提到的“儿亲三百篇”,则是形容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仿佛每一篇文章都像亲朋好友一样亲近无间。
“要知皆学力,未可以言传。”这两句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获得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努力,而非简单的口头相传。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强调了实践与自我探索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性。
“得处有深浅,觉来无后先。”这两句则是在谈论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多层次的,有深入浅出的区别。同时,“觉来”一词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和领悟,并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
“殊途归一辙,飞跃自鱼鸢。”这两句则是在比喻学习者虽然起点不同,但最终都能达到知识的统一真理。诗人通过形象地将“殊途”比作不同的路径,“一辙”比作同一条车辙,而“飞跃自鱼鸢”则是借用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鸟类,强调学习者能够像这些神鸟一样,超越常规,达至更高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思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