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

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

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翻译

皇家园林中的花朵初绽,章台街的柳絮飘飞。
为何在这春日里,我回望过去,感到如此违逆。
离别的忧郁难以消除,相聚的机会越来越稀。
整理衣襟辞别红墙皇宫,挂起旗帜攀登青翠的山微。
边塞的鼓声中,野鸟喧闹,春草生长,换上了远行的服装。
回望长安的道路,关山在夕阳中雾气缭绕。

注释

籞宿:皇家园林,这里指唐朝的宫苑。
章台:汉代长安的一条街,以柳树著名,后世常用来代指繁华之地。
风期:指相约或期望的会面之期。
乖:违背,不一致。
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丹阙:红色的宫门,代指皇宫。
翠微:青翠的山色,这里指山。
戍鼓:边防的鼓声,通常用于报时或报警。
征衣:远行或征战时穿的衣服。
夕霏:傍晚的雾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怀念。"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两句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美丽的景象,花朵盛开,柳絮随风飘扬,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接着的"如何正此日,還望昔多违"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好景色,却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昔"指过去,"違"是违背、错过之意,显示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无法实现的渴望。

"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则透露出一种离愁别绪,"怅"是一种难过的情感,"風期"指春天,也就是离别的季节;"将乖"意味着要离开;"云会稀"则是形容远行时天气多变,云层稀薄,增添了一份无奈和孤独。

在"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中,"敛衽"意指整理衣襟准备告别;"辞丹阙"则是指离开宏伟的宫阙;"悬旗陟翠微"则写出了远行时军旗飘扬的情景,"陟"通“登”,这里形容军队登上高处,"翠微"则形容山色青翠,表明了诗人即将踏上的旅途。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两句中,"野禽"指野外的鸟儿,"喧戍鼓"则是描述它们因离别而鸣叫;"春草变征衣"则写出了随着季节变化,军人的行装也跟着改变。

最后的"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表达了诗人在离开时回头望向长安道路,心中对那座城市的留恋。"关山"指的是通往蜀地的难以攀越的山脉;"起夕霏"则是形容傍晚时分,山上开始弥漫起薄雾,这也许象征着诗人心中的迷茫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05)

卢照邻(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唐诗人。自号幽忧子,汉族,其生卒年史无明载,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 字:升之
  • 号:为“初唐四杰”
  • 籍贯: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

相关古诗词

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寂寂南轩夜,悠然怀所知。

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

凤台有清曲,此曲何人吹?

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涯。

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

劳歌欲有和,星鬓已将垂。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郑司仓入蜀

离人丹水北,游客锦城东。

别意还无已,离忧自不穷。

陇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

关塞疲征马,霜氛落早鸿。

潘年三十外,蜀道五千中。

送君秋水曲,酌酒对清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

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

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

郭隗池台处,昭王尊酒前。

故人当已老,旧壑几成田。

红颜如昨日,衰鬓似秋天。

西蜀桥应毁,东周石尚全。

灞池水犹绿,榆关月早圆。

塞云初上雁,庭树欲销蝉。

送君之旧国,挥泪独潸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首春贻京邑文士

寂寂罢将迎,门无车马声。

横琴荅山水,披卷阅公卿。

忽闻岁云晏,倚杖出檐楹。

寒辞杨柳陌,春满凤皇城。

梅花扶院吐,兰叶绕阶生。

览镜改容色,藏书留姓名。

时来不假问,生死任交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