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大雨

钱塘祷雨上天竺,大士往来烧宝香。

支郡神祠亦照答,自鸣山出气苍茫。

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

待得成霖三日后,出门沿涧看清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诗人韩淲在二十九日目睹大雨降临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人的祈愿之情。

首句“钱塘祷雨上天竺”,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钱塘江畔的天竺山,以及人们在此地进行的祈雨仪式。接着,“大士往来烧宝香”一句,以“大士”(即观音菩萨)的频繁往返和焚烧珍贵的香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雨水的迫切渴望和对神灵的虔诚祈祷。

“支郡神祠亦照答”,进一步说明了各地神祠对这场祈雨活动的响应,显示了民间信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微妙联系。而“自鸣山出气苍茫”则以山中自鸣的声音和弥漫的雾气,渲染了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接下来的两句“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生动描绘了大雨来临前的细微变化:风力增强,吹得衣袖松散,头发也因之而显得凌乱。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自然界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

最后,“待得成霖三日后,出门沿涧看清湍”表达了诗人对于雨水的期待和对雨后景象的想象。他期待着经过三天的降雨,能够带来充沛的水源,使得山涧水流清澈,展现出雨后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情感的表达,还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风雨

风雨如晦鸡既鸣,茅茨疏湿迷山楹。

披衣不知所如往,炉存宿煴犹荧荧。

水流花谢青春深,前村解桥隔孤城。

庾郎鲑菜当用情,瓶粟更付折脚铛。

形式: 古风

十九日

吹鼓打笛农祷雨,都道小禾迟者乾。

高邙之田已如此,低洼晚稻难更看。

官司只怕放苗头,田里岂但糊口忧。

政在养民舜之政,损下益上非所求。

形式: 古风

霜寒

冱寒日日霜如雪,地土缩高砖石裂。

板桥积厚滑难乾,林叶有同装玉屑。

朝来负暄殊不暖,过午欲晡冰更结。

无风亦觉气酸然,只是水边梅影别。

一冬既雷仍既雨,仅可得晴霜未绝。

家贫无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煖热。

且拥败絮莫出门,欲赋江梅诗转拙。

细思雨霜岂常霜,须见阳和变时节。

待他春色到人间,定自忘之都弗说。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七日大雪浙江亭访希之

江波沄沄山雪盛,寒雾不收潮风劲。

诗人与我把一杯,信道东南此为胜。

隔望遥知是剡中,坐看飘洒归空濛。

回首纷华车马外,西湖虽好此无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