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栖霞楼即景呈谢深道国正

朝来栏槛倚晴空,暮来烟雨迷飞鸿。

白衣苍狗易改变,淡妆浓抹难形容。

芦洲渺渺去无极,数点断山横远碧。

樊山诸峰立一壁,非烟非雾笼秋色。

须臾黑云如泼墨,欲雨不雨不可得。

须臾云开见落日,忽展一机云锦出。

一态未了一态生,愈变愈奇人莫测。

使君把酒索我诗,索诗不得呼画师。

要知作诗如作画,人力岂能穷造化。

形式: 古风

翻译

早晨我在栏杆边倚靠晴空,傍晚时分烟雨中迷失了飞鸿。
白衣苍狗变化无常,淡妆浓抹的美难以形容。
芦苇丛中远方无尽,几点远山在碧空中横陈。
樊山的峰峦如一堵峭壁,笼罩着秋天的非烟非雾景色。
瞬间乌云如泼洒的墨汁,似欲下雨又止,令人难以捉摸。
片刻云散露出夕阳,忽然展现出一幅云锦画卷。
形态未完又有新态,变化无穷让人难以揣测。
太守举杯向我要诗,我无法作诗只好唤画师。
要知道作诗就像绘画,人力怎能穷尽大自然的奥秘。

注释

栏槛:栏杆。
晴空:晴朗的天空。
迷飞鸿:使飞鸿迷失方向。
白衣苍狗:比喻世事无常。
淡妆浓抹:形容女子的妆容。
渺渺:广阔无垠的样子。
樊山:地名,此处指山脉。
非烟非雾:形容朦胧的景象。
须臾:片刻,一会儿。
泼墨:比喻乌云密集如墨汁泼洒。
云锦:形容云彩如锦绣般美丽。
索:请求。
画师:擅长绘画的人。
作诗如作画:比喻创作诗歌与绘画的相似性。
人力:人的力量。
穷造化:穷尽自然的奥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栖霞楼的景色变化,展现出自然界的瞬息万变和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首句"朝来栏槛倚晴空",写早晨时分,楼阁依傍着晴朗的天空,充满生机。"暮来烟雨迷飞鸿",傍晚时分,烟雨笼罩,飞鸿难以辨识,营造出迷茫而幽深的意境。

"白衣苍狗易改变,淡妆浓抹难形容",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天气的多变,如同白衣苍狗(变幻无常的云彩)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芦洲渺渺去无极,数点断山横远碧",远处的芦洲和断续的山峦在烟雨中若隐若现,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樊山诸峰立一壁,非烟非雾笼秋色",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的峻峭和秋色的朦胧,给人以静态的美感。接下来,诗人通过"须臾黑云如泼墨,欲雨不雨不可得",展现了云层的快速变化,预示着天气的转变。

"须臾云开见落日,忽展一机云锦出",云开见日,阳光穿透云层,犹如织机上展开的锦绣,生动描绘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两句"一态未了一态生,愈变愈奇人莫测",总结全诗,强调自然的变化无穷,人的艺术创作也无法穷尽其妙。

整首诗以栖霞楼为观景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早到晚的景色变化,以及自然与气象的奇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认识。

收录诗词(989)

戴复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 字:式之
  • 籍贯: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
  • 生卒年:1167年-约1248年

相关古诗词

湖上

久住人情熟,湖边酒可赊。

来时飞柳絮,今日见梅花。

十载身为客,几封书到家。

斜阳照林屋,独立数栖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湖北上吴胜之运使有感而言非诗也

苍生积衅久,天欲尽杀之。

干戈杀不尽,继以大旱饥。

田野委饿莩,道路纷流离。

众人识天意,不敢加扶持。

公怀佛子性,逆天救民命。

擅移太仓粟,众拂生尘甑。

全活十万家,九州咏仁政。

逆天天弗怒,鬼神胡不恕。

白玉尚指瑕,青蝇工点素。

秋风动莼鲈,公亦思归去。

问公归去兮,苍生谁怙恃。

形式: 古风

琵琶行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形式: 古风

答妇词

江山阻且长,矫首乡关隔。

空闺泣幼妇,憔悴失颜色。

隐闵鹳鸣篇,寄彼西飞翼。

剥封览情素,既喜复凄恻。

别时梅始花,伤今食梅实。

览古帝王州,结交游侠窟。

千金沽美酒,一饮连十日。

春风吹酒醒,始知身是客。

杜宇啼一声,行人泪横臆。

衣破谁与纫,发垢孰与栉。

勿谓游子心,而不念家室。

新交握臂行,肝胆犹楚越。

丑妇隔江山,千里情弗绝。

慇勤挥报章,归计何时决。

今夕知何夕,睹此纤纤月。

此月再圆时,门前候归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