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石堂

双石非梓石,厥初置者谁。

埋没不知岁,复有贤者知。

王分逼汉邕,郑篆源秦斯。

今人竟未及,墨本收清奇。

文字相称古,铭记兼以诗。

铁画隐石骨,郁屈蟠蛟螭。

李丞嗜奇古,见石喜且悲。

眈眈建华屋,落落刊丰碑。

尔来三十年,堂在石已移。

幸未仆作桥,上有车马驰。

缺折从瓦砾,叠为垣墙基。

一见丛筱间,若与平生期。

清泉去尘垢,始露金玉姿。

殷勤还兹堂,如母逢厥儿。

对以古书卷,环以秋竹枝。

胜舍结高义,出处相与随。

夷齐秉达节,颠沛不少亏。

岂事燕处玩,可为终身规。

嗟嗟石何有,三赏百见欺。

好恶凡在人,显晦若有时。

官满当舍去,弃置无复疑。

聊书告神物,为我当护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山所作的《爱石堂》。诗中通过对“双石”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石头独特美的欣赏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诗中提到的“王分”、“汉邕”、“郑篆”、“秦斯”等词语,暗示了石头上刻有的古代文字和印记,体现了石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石头比作“铁画”,隐喻其坚韧不拔;比作“蟠蛟”,象征其生命力的顽强。同时,通过描述石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如“缺折从瓦砾,叠为垣墙基”,表现了石头的适应性和坚韧品质。

诗人李丞对石头的热爱和珍视,以及他将其用于建屋、立碑的行为,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诗中提到的“夷齐”、“颠沛”等词语,进一步深化了对石头象征意义的探讨,寓意着坚守高尚情操和原则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通过“好恶凡在人,显晦若有时”表达了对个人喜好和命运变化的思考,以及对石头被遗忘和重新发现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石头的自然美,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观。

收录诗词(274)

冯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二十二舍弟赴金堂簿

巴中倦奔走,岁暮增惨戚。

瞻望几奋飞,那能季行役。

距家才十舍,身苦万里适。

临老如别何,相看数归日。

形式: 古风

青冢行

郊外日暖春溶溶,十里不断人相从。

填填车马上坟去,踏尽青草行人踪。

松柏影重楸叶开,一区冢舍全家来。

展看酹酒聚头哭,哭尽更把松楸栽。

隔溪青冢高巍巍,塼片露出空馀碑。

子孙因官往南北,温暖时节无人知。

虚有官阶又无食,旧日松楸已荆棘。

不及寻常百姓家,泉中却得儿孙力。

休休休,有子莫愿为公侯,有孙莫令从官游。

每到年年寒食节,尚有一杯羹,来到坟上头。

形式: 古风

邻家妇

邻家妇,一贫复一富。

舅姑爱憎苦不常,憎贫爱富多心肠。

富妇初嫁时,身上晔晔生辉光。

舅姑好财不好义,妇道无复较短长。

不如贫妇巧且勤,巧能养家勤养亲。

君不见古来烈女传,往往多是贫中人。

邻家妇,一为乌,一为鸮,贫妇慈孝富妇骄。

形式: 古风

侠少行

山东自古多才雄,辍耕陇上羞为农。

乡兵名在万选中,一日声价闻天聪。

十石弩力三石弓,殿前野战如飘风。

白锦战袍腰勒红,诏容走马出阊阖,都人仰看如飞鸿。

归来意气人谁及,道逢刺史犹长揖。

邯郸白日袖剑行,振武青楼乘醉入。

传闻留后收兰州,姓名御笔亲点抽。

府金百镒轻一掷,且向塞外随遨游。

自此锄犁变任侠,夜事椎埋昼驰猎。

有田无人耕,有子不养家,田间父老长咨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