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张元干所作,名为《挽少师相国李公(其四)》。张元干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文学造诣,在诗歌创作上颇有建树。本句中,“壮志深忧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和担忧,展现了他胸怀壮志、为国着想的情怀。“丹心笃爱君”则体现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诚和热爱,这里的“丹心”指的是真挚不渝的心志。接下来的“谤书兴众枉,谏疏在奇勋”描绘了一种文人受到诽谤、忠言难以得到采纳的情景。“谤书兴众枉”意味着错误的批评像书籍一样流传开来,而“谏疏在奇勋”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进谏能够被理解和记住,尽管这在当时可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下面的“风咽梁溪水,山悲湛岘云”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风咽梁溪水”形象地表达了山间溪流在秋天萧瑟风中似乎有了哀伤之声,而“山悲湛岘云”则将山的悲凉与远处的云雾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带有忧虑的情绪。最后,“空馀双舞鹤,鼓吹不堪闻”通过描写鹤的舞动和不忍心听到的乐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以及对于那些华丽却虚伪的表演感到厌倦。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张元干深厚的爱国情怀、对君主的忠诚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感受。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