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手拗杨柳赠行人,情条恨叶江南春。

朦胧疏烟湿芳草,摇落微风生白蘋。

长亭短亭销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

一声骊歌几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

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

江河到海有穷日,轮蹄行路无已时。

路傍杨柳折已尽,东风再换明年枝。

形式: 古风

翻译

折下杨柳赠给远行的人,柔情似柳条,愁绪如叶,满是江南春天的气息。
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湿润的芳草,微风吹过,白蘋花轻轻摇曳。
长长的亭子,短短的亭子,都承载着离别的愁绪,古人的感情和今日的情感交织。
一声骊歌唱出别离,几声哭泣诉说不舍,行人离去后,春江依旧碧绿。
歌声与哭声交织在江边,彼此对望,却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情感。
江河终有流入大海的那一天,但车马行进的道路永无止境。
路边的杨柳已被折尽,春风又会吹绿新的枝头。

注释

行人:远行的人。
情条恨叶:柔情似柳条,愁绪如叶。
销离魂:消磨离别之魂。
骊歌:送别的歌曲。
路傍杨柳:路边的杨柳。
东风:春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江南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怀。开篇“手拗杨柳赠行人,情条恨叶江南春”两句,以动作和情感相结合的手法,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拗折杨柳之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心情和对流年不返的无奈。

“朦胧疏烟湿芳草,摇落微风生白蘋”两句,则是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哀愁的氛围。这里的“朦胧”、“湿”、“摇落”等字眼,都营造了一种春日里特有的轻柔、湿润和不定性,既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春景,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

接下来的“长亭短亭销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面对即将到来新的感情时的心境。这里的“长亭短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堆积,而“销离魂”则是诗人心灵深处对往昔的牵挂。

紧接着,“一声骊歌几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四句,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在这里,“骊歌”与“哭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哀乐参半的音景,而行人离开后,那春江依旧绿意盎然,只是诗人心中的伤感无法释怀。

最后,“江河到海有穷日,轮蹄行路无已时。路傍杨柳折已尽,东风再换明年枝”四句,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的表达。这里的“江河到海”,象征着时间和生命的流逝,而“轮蹄行路无已时”则强调了旅途的不息和人生的漫长。诗篇结束于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使现实中的杨柳已经被折尽,但东风依旧会在明年换来新的枝条,寄寓着希望与生命力的循环。

整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诗人对春天、离别、记忆以及未来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收录诗词(208)

王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杏花(其二)

醉里馀香梦里云,又随风雨去纷纷。

人间春色都多少,莫扫残英枉断魂。

形式: 七言绝句

系舟馀杭门访西湖金轮寺参上人

北郭望西湖,微径几寻尺。

澹与人意长,云寒正无色。

深寻幽禅居,步转苍山侧。

落叶不可纪,遮尽山下石。

师方无定居,我亦何所适。

四海漭无归,老矣山中客。

百年熟机缘,还此共禅寂。

语罢今古分,坐上有陈迹。

一笑视此生,何事非戏剧。

开门纳遥峰,暮雨一江白。

兹游非世逢,归路晚萧瑟。

积阴迷晓昏,钟声报将夕。

形式: 古风

和江子我见送诗

放舟弄清泚,始觉南风清。

白云认乡树,永念随父兄。

一梦三十载,将老犹远行。

聊将郑卫耳,一听新蝉鸣。

空怀烟霞想,下及飞鸿征。

多公久要谊,献纻复班荆。

茅屋照野水,寒窗抱深明。

相期脱羁网,岂肯缚簪婴。

此生才一戏,万物何营营。

我行别良友,执袂中心怦。

公来贻新诗,折柳何多情。

他时簪还盍,莫忘岁寒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妾薄命(其二)

少年轻远行,易发同尔汝。

红颜望中老,离恨尚如许。

妾身异金石,更涉几寒暑。

长天谁云广,不见收堕雨。

愁来津头望,信绝不得渡。

邻妇念幽独,艇子隔溪语。

落日下空江,脩烟淡晴渚。

流恨满春风,西飞数归羽。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