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火的特性像水般柔和,东西来回流淌何时停歇。
不要说它能通大海也能通汉江,虽然能载舟但也可能翻覆。
湘江傍晚沉没着尧帝女儿的哀怨,汾河秋天泛起汉皇的忧愁。
汹涌的波涛最终流向何处,二月的桃花如流眼泪般满目可见。

注释

火性:比喻人的脾气或力量。
水性:形容水的温和与流动性。
通海:形容水流广阔无垠。
通汉:指水流经汉江。
覆舟:比喻颠覆或危险。
尧女:古代传说中的尧帝的女儿,象征哀怨。
汉皇:借指汉代的皇帝,象征忧虑。
洪波激湍:形容水流汹涌澎湃。
二月桃花:春天的景色,象征美好但易逝。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火性与水性的不同,表达了水的力量和无常,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漂泊和感情的起伏。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界,将湘浦、汾河等地理实体融入情感之中,展现了深厚的情感积淀。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这两句通过对火与水本性的比较,揭示了水的流动不息和柔软无形,它可以从西方到东方,不知疲倦。这里的“休”字意味着水永远在运动中,没有止境。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这两句则表明尽管水能够连接大海与黄河,但它同时也是可能使船只翻覆的力量。这两者的关系充满了矛盾和危险性。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这两句通过历史典故,将湘江边晚上的沉静与尧帝女儿之悲哀联系起来,同时将汾河的秋天泛舟与汉朝皇帝的忧愁相连,这里蕴含了深深的情感和对过去历史的回忆。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最后两句则描绘出汹涌澎湃的水流最终将去向何方,以及在二月时节,桃花盛开却也带来了一片哀愁。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整首诗通过水这一元素,展现了动与静、柔与刚、力量与脆弱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激发的人类情感。

收录诗词(267)

徐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字昭梦。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 籍贯:福建莆田

相关古诗词

长安即事三首(其一)

抛掷清溪旧钓钩,长安寒暑再环周。

便随莺羽三春化,只说蝉声一度愁。

扫雪自怜窗纸照,上天宁愧海槎流。

明时则待金门诏,肯羡班超万户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长安即事三首(其二)

无酒穷愁结自舒,饮河求满不求馀。

身登霄汉平时第,家得干戈定后书。

富贵敢期苏季子,清贫方见马相如。

明时用即匡君去,不用何妨却钓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长安即事三首(其三)

拖紫腰金不要论,便堪归隐白云村。

更无名籍强金榜,岂有花枝胜杏园。

绮席促时皆国器,羽觥飞处尽王孙。

高眠亦是前贤事,争报春闱莫大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长安述怀

黄河冰合尚来游,知命知时肯躁求。

词赋有名堪自负,春风落第不曾羞。

风尘色里凋双鬓,鼙鼓声中历几州。

十载公卿早言屈,何须课夏更冥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