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近市危楼通野寺,隔溪高柳接京华。
荡舟不怕风波急,看尽芙蓉十里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展示了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首句“近市危楼通野寺”,设定了一种空间感,城镇与寺庙之间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线路相连,给人一种神秘而又紧密联系的感觉。
第二句“隔溪高柳接京华”则将视角扩展到了更远的地方,通过高柳树的连接,将遥远的都城(京华)与眼前的景色紧密地联结起来,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层次感和深远感。
第三句“荡舟不怕风波急”,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的勇敢态度,即使是急遽的风浪也不足以让他的心灵动摇,这里也隐含了一种积极向前的生活哲学。
最后一句“看尽芙蓉十里花”则是一幅壮丽的图景,诗人在荡舟中尽情享受着沿途繁盛的荷花,"十里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丰富而绚烂的自然美景。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但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衔接的手法,将近处与远处、静态与动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情怀。
不详
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字用道。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千载风流贺秘书,也知今有此人无。
吾家父子真相似,不愧朝廷乞鉴湖。
松门石磴隐山家,钟鼓萧然一院花。
斋罢老僧来施食,阶前驯雀趁饥鸦。
君王重老降褒书,特赐宣阳宅一区。
闻说会稽人不识,鉴湖还肯借臣无。
酒酣驰马笑弯弓,便拟长驱向虏中。
但恐老儒无骨相,不堪剑履画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