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

拂烟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辞九陌尘。

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

贾嵩词赋相如手,杨乘歌篇李白身。

除却今年仙侣外,堂堂又见两三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羽毛轻盈如烟月新装,刚刚离开千里尘土的喧嚣。
曾经失落过至宝玄珠,寻求着虚无的象罔之境,不再辜负双耳听觉的灵敏。
贾嵩的文采如同司马相如的手笔,杨乘的歌声仿佛李白的灵魂。
除去今年的仙友聚会,还有两三年的时光,我们又将在堂上相见。

注释

拂烟:形容羽毛轻盈如烟雾。
披月:在月光下。
初辞:刚刚离开。
九陌尘:指京城的尘世繁华。
玄珠:象征珍贵的智慧或失去的机会。
象罔:古代神话中的虚构之地,代表无法触及的境界。
伶伦:传说中的音乐大师。
贾嵩:文学家的名字。
词赋:诗词歌赋。
相如手:司马相如般的才情。
杨乘:另一位文学家的名字。
李白身:李白式的风格。
仙侣: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文学圈子。
堂堂:庄重而盛大。
两三春:大约两三年的时间。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文学创作的深厚感情。开篇“拂烟披月羽毛新,千里初辞九陌尘”两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种超脱凡尘、自由自在的情境,似乎是在一个清晨,诗人告别了熟悉的地方,踏上了新的旅程。

“曾失玄珠求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待名誉态度的反思。其中,“玄珠”常喻指珍贵难求之物,这里可能暗示着某种精神上的追寻;“象罔”则是古代捕捉象征智慧的工具,诗人不愿意像动物被囚禁,不希望因为虚名而失去自由。

接下来的“贾嵩词赋相如手,杨乘歌篇李白身”两句,通过提及历史上的文学大家,如贾谊、相如、杨雄和李白,表明了诗人对前辈文学成就的赞赏与认同,同时也映射出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自豪与期许。

最后,“除却今年仙侣外,堂堂又见两三春”则是诗人对于未来岁月中再次相聚的期待与憧憬。这里的“仙侣”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两三春”则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未来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个人情感、文学追求以及友谊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位文人对于生活与创作的热爱,以及他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早出洞仙观

露浓如水洒苍苔,洞口烟萝密不开。

残月色低当户后,晓钟声迥隔山来。

春生药圃芝犹短,夜醮斋坛鹤未回。

愁是独寻归路去,人间步步是尘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早发剡中石城寺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閒。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杂曲歌辞.昔昔盐.一去无还意

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

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

萧萧边马思,猎猎戍旗闲。

独把千重恨,连年未解颜。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