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后村口占一首

老去田翁多狎友,年来观主换新衔。

缘溪竹杖时行散,面壁蒲团渐放参。

休梦笔花寻砚滴,但看贝叶守灯龛。

清朝越绋将修礼,留滞何妨似史谈。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长农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内心的宁静与修行。首句“老去田翁多狎友”,生动地刻画了老农夫与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伴,享受田园生活的悠闲与自在。接下来,“年来观主换新衔”可能暗喻着时光流转,农夫的角色或身份在岁月中悄然变化,或许从耕作的劳力转变为观照内心、寻求精神寄托的修行者。

“缘溪竹杖时行散,面壁蒲团渐放参”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农夫日常生活的禅意与修行。手持竹杖沿溪而行,是闲适的散步,也是心灵的漫步;面对墙壁盘腿而坐,逐渐深入思考,暗示着内心的探索与修行的深化。这里不仅体现了农夫对自然的亲近,也反映了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休梦笔花寻砚滴,但看贝叶守灯龛”则表达了农夫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放弃对文房四宝的追求,即放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转而专注于阅读佛经(贝叶),在灯光下守护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的光芒。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对精神富足的向往,而非物质财富的追求。

最后,“清朝越绋将修礼,留滞何妨似史谈”两句,可能是在表达农夫对于社会礼仪的尊重,以及对于历史的热爱与研究。在清早之时,他可能会参与或准备一些礼仪活动,同时,留下的时间不妨用来阅读历史书籍,如同谈论历史一般轻松愉快。这既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示了其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和深入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农夫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的和谐生活,以及对内心修行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后村唐衣二首(其一)

非晋非唐落魄袍,人生行乐不知他。

可曾痴说飞霞佩,那肯吟思叠雪罗。

带眼减多癯已甚,布毛吹尽意如何。

溪邻更有笭箵伴,时整蓑衣共缉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和后村唐衣二首(其二)

初服能寻恨已迟,便如野鹿脱拘维。

閒因解带迎风处,冻忆穿靴立雪时。

老守渔蓑随分乐,古多蝉冕叹机危。

不知穷苦哦诗相,破帽从前略似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后村记颜一首

精神归阿堵,一点定如何。

问景论蛇跗,吹毛笑鸟窠。

鬓知谁甚似,音比旧尤讹。

但拥维摩几,时时阅贝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和后村漫兴一首

儒冠能误甫,休忆早充宾。

既得林间趣,甘为局外人。

法书喜皇象,古画爱公麟。

屡典衣偿直,因痴不恨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