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猛虎岂云猛,潜藏伺天昏。
行行出丛薄,稍稍入孤村。
孤村何所利,所利犬与㹠。
谁知仁者勇,去恶义自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夜闻居人喊虎》,描绘了一幅夜晚山林中猛虎出没的情景。首句“猛虎岂云猛”,看似在质疑猛虎的凶猛,实则暗示其隐藏于暗处的威胁。接着,“潜藏伺天昏”形象地写出老虎在黄昏时分悄然出没,寻找猎物。
“行行出丛薄,稍稍入孤村”两句,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老虎逐步接近村庄的过程,让人感受到紧张的气氛。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揭示了老虎的目标:“孤村何所利,所利犬与㹠”,原来它对村庄的侵扰只是为了获取食物,特别是那些看家的犬和猪。
最后两句“谁知仁者勇,去恶义自敦”是诗人对于“仁者”的赞美,即使面对猛虎这样的恶兽,仁者也会勇敢地保护弱小,以正义之名驱除邪恶。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道德立场,也寓含了对人性光辉的肯定。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沉,富有哲理。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夜渔归自速,短艇若飞云。
水动月犹白,挐音人不闻。
回身明烛底,抚卷至宵分。
我以此为足,劳劳非尔群。
新晴月正明,频听夜乌惊。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
群飞自纷泊,众鸟不屏营。
躁静于焉见,谁能度物情。
聊为飞砾戏,愈切愈纷如。
自是取势阔,非关用意疏。
误惊花鸟起,乱破锦苔初。
童指拾将秃,多惭贾勇馀。
无能事耕穫,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