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暮登北楼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秋天填满空旷的山林,让游子心中充满悲伤,站在山间的楼上晴日远望,散去心中的忧郁。
满川的红叶树迎着寒霜渐渐老去,几道清澈的溪流绕着寺庙深远地流淌。
寒冷的气息急促地催促着边塞的大雁南飞,傍晚的风高高地送走了远处城市的捣衣声。
三年的海上生活音信断绝,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在梦中寻觅,而家乡也变得萧条冷清。

注释

秋满:秋天的景色充实。
空山:空旷的山林。
悲客心:使游子感到悲伤的心情。
山楼:建在山上的楼阁。
晴望:晴天远望。
散幽襟:舒展心中的忧郁。
一川:满河,此处形容多。
红树:指叶子变红的树木,如枫树。
迎霜:面对着霜冻。
老:此处指树木因季节变化而显得苍老。
数曲:几道弯曲。
清溪:清澈的小溪。
绕寺:围绕着寺庙。
寒气:寒冷的空气。
急催:急速地促使。
遥塞雁:远方边塞的大雁。
夕风:傍晚的风。
高送:远远地传送。
远城砧:远处城市传来的捣衣声,砧为捣衣石。
三年海上:在海上度过的三年时间。
音书绝:没有书信往来,与家人失去联系。
乡国:故乡。
萧条:荒凉、冷清。
惟梦寻:只能在梦中寻找、怀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境况,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心中充满了对远方客人的思念和悲凉。山林间的红叶随着霜气而老去,清澈的溪水围绕着寺院流淌,给人一种静谧与孤寂的感觉。

诗中的“秋满空山”直接传达了秋天的氛围,同时也表露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悲客心"则是因为秋天总容易引起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尤其是对于旅途中的游子来说,秋天的景象更能激起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山楼晴望,诗人在高楼上眺望四周,心中却难以排遣那份幽深的情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景观所致,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一川红树迎霜老"则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红色的树木随着霜气而渐渐变老,这里蕴含着时间流逝和生命易逝的哲理。

接下来的“数曲清溪绕寺深”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清澈的溪水蜿蜒曲折,围绕着隐秘的寺院,这里的意境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寒气急催遥塞雁"和"夕风高送远城砧"则是对秋天气候变化的描写。寒冷的气息迅速降临,引得大雁南飞,而在傍晚时分,阵阵秋风吹过高耸的城墙,发出响声,这些景象都加深了诗中秋意盎然的情绪。

最后,“三年海上音书绝”和“乡国萧条惟梦寻”则是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三年的时间里,没有收到来自海外的音信和书信,这种隔绝感使得诗人对于家乡的记忆只能在梦中追寻,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怀念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递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浓郁的思乡之情,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2)

王武陵(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德宗贞元四年,游无锡慧山寺,与窦群、朱宿唱和留题。历谏官,终仓部员外郎

  • 字:晦伯
  • 籍贯:
  • 生卒年:?—807前

相关古诗词

宿慧山寺

秋日游古寺,秋山正苍苍。

泛舟次岩壑,稽首金仙堂。

下有寒泉流,上有珍禽翔。

石门吐明月,竹木涵清光。

中夜河沈沈,但闻松桂香。

旷然出尘境,忧虑澹已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古木卧平沙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淮南寄舍弟

昔予从不调,经岁旅淮源。

念尔长相失,何时返故园。

寄书迷处所,分袂隔凉温。

远道俱为客,他乡共在原。

归情春伴雁,愁泣夜随猿。

愧见高堂上,朝朝独倚门。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汴堤柳

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

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

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官柳。

功成力尽人旋亡,代谢年移树空有。

当时綵女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

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度染衣香。

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

驿骑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

凉风八月露为霜,日夜孤舟入帝乡。

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