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柴门》由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通过“莫浪柴门出,只应古是师”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氛围。诗人以“莫浪柴门出”起笔,似乎在劝诫读者不要轻易走出简朴的门户,暗示着门内隐藏着某种深邃的智慧或精神境界。“只应古是师”,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智慧或精神的古老与深厚,仿佛古老的门户背后,蕴含着可以作为师法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凤原希见贵,龙更是潜宜”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凤”和“龙”分别比作杰出的人才和潜在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和对内在品质的重视。这里,“凤”和“龙”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学色彩,也寓意着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表面的显赫,而在于其内在的卓越与潜力。
“民物孤怀切,文章至性为”这两句,转向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民众和万物都渴望被理解与关爱,这种深切的情感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同时,这里的“文章”可能不仅仅指文字作品,更广泛地涵盖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各种形式,强调了真挚性情对于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
最后,“悠悠千载后,此意有人知”收尾,诗人展望了时间的长河,表达了对这份深意能够跨越时空,被后来者理解和传承的期待。这句话既是对前文主题的总结,也是对诗歌永恒价值的肯定,暗示了真正的智慧和情感是超越时代的,值得后人去探索和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柴门》诗通过深邃的哲思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智慧、品德、情感以及时间的意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