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到处都能听到蝉的鸣叫声,要知道这正是五月的时节。
龙隐于碧绿的水中,而火元素则助长着太阳的力量。
阵雨过后常常伴有闪电,行走的云彩时常带着彩虹。
当乐律中的蕤宾调过去后,阴气与阳气便各自向西向东分开。

注释

处处:到处,处处都。
闻:听到。
蝉响:蝉的鸣叫。
须知:必须知道,此处意为提醒注意。
五月中:五月的时候。
龙潜:龙隐藏,比喻阳气潜藏。
渌水穴:清澈的水中,比喻阴凉之地。
火助:火元素帮助,象征炎热。
太阳宫:这里比喻太阳的位置或力量。
过雨:阵雨,下过雨之后。
频飞电:频繁出现闪电。
行云:流动的云。
屡带虹:经常带着彩虹。
蕤宾移去后:古代乐律名,代表时间的推移,这里指夏季过后的时节变换。
二气:阴阳二气,指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力量。
各西东:分别向西和向东,比喻分离或各有方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两句,通过蝉鸣声告诉我们已经是五月,这是中国古人常用的物候时间标志之一,生动地展现出夏季的热烈与活力。

接下来的"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则运用了龙和火的意象,分别代表着水和火两种自然元素。"龙潜渌水穴"可能暗示了雨水的涌动,而"火助太阳宫"则是对夏日炎热气候的描绘。在这里,“龙”和“火”的使用,不仅加强了季节感,也使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两句,则是对夏日天气变化的生动描写。雷电交加和时隐时现的彩虹,是夏季特有的自然现象,也反映出这一季节的多变与戏剧性。

最后的"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表达了在夏至过后不久,阳气开始渐渐西移,而阴气则东行,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理论的一种体现,也暗示着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

整首诗通过对初夏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感受和对季节变化规律的深刻领悟。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咏莺

天下金衣侣,还能贶草莱。

风流晋王谢,言语汉邹枚。

公等久安在,今绝何处来?

山禽正嘈杂,慰我日徘徊。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夜别筵

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

似我别泪三四行,滴君满坐之衣裳。

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著衣心莫改。

形式: 古风

庙之神

我马烦兮释我车,神之庙兮山之阿。

予一拜而一祝,祝予心之无涯。

涕汍澜而零落,神寂默而无哗。神兮,神兮。

奈神之寂默而不言何,复再拜而再祝。

鼓吾腹兮歌吾歌,歌曰。今耶,古耶。有耶,无耶。

福不自神耶,神不福人耶。巫尔惑耶,稔而诛耶。

谒不得耶,终不可谒耶。

返吾驾而遵吾道,庙之木兮山之花。

形式: 古风

松树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

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

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

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

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

可怜孤松意,不与槐树同。

闲在高山顶,樛盘虬与龙。

屈为大厦栋,庇荫侯与公。

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