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吕向补阙西岳勒碑

圣作西山颂,君其出使年。

勒碑悬日月,驱传接云烟。

寒尽函关路,春归洛水边。

别离能几许,朝暮玉墀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神圣的作品歌颂着西山,您将在出使的年份写下它。
石碑上刻下您的功绩,如同日月永照,车马接力穿越云雾缭绕的山川。
寒冬已过,函谷关的道路变得温暖,春天来临,洛水之畔生机盎然。
离别后还能相见几次,在这朝朝暮暮的宫殿之前,思念之情绵长。

注释

圣:神圣的。
作:创作。
西山:西方的山。
颂:赞歌。
君:您。
其:应当。
出使:奉命出访。
年:年份。
勒:雕刻。
碑:石碑。
悬:悬挂。
日月:太阳和月亮。
驱传:驾车传递。
接:连接。
云烟:云雾。
寒尽:寒冬结束。
函关路:函谷关道路。
春归:春天归来。
洛水边:洛水畔。
别离:离别。
能几许:还能有多少次。
朝暮:早晚。
玉墀前:宫殿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徐安贞的作品,名为《送吕向补阙西岳勒碑》。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此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美好的祝愿。

"圣作西山颂,君其出使年。" 这两句开篇就设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景,"圣作"指的是西岳(即华山)上的神圣碑文,而"君其出使年"则表明朋友即将踏上外出的征途。

"勒碑悬日月,驱传接云烟。" 这两句描绘了西岳之巅的壮观景象,勒石为碑,高悬如同日月一般,而马蹄声似能通达云端,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势。

"寒尽函关路,春归洛水边。" 这两句则转换了语气,从严峻的山路到温暖的季节变化,函谷关是古代关隘之一,而洛水则是古都洛阳之水,诗人通过对季节和地点的描写,表达了对归途中景色的期待。

"别离能几许,朝暮玉墀前。"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的不舍,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在这里,“玉墀”象征着高洁和坚固,诗人可能在此暗示希望与朋友的情谊如同那坚不可摧的玉石一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季节和地点的变化,表达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友谊深厚的情怀。

收录诗词(12)

徐安贞(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闻邻家理筝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

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程将军夫人挽诗

琴瑟调双凤,和鸣不独飞。

正歌春可乐,行泣露先晞。

环佩声犹在,房栊梦不归。

将军休沐日,谁劝著新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题襄阳图

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

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

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

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奉和圣制早度蒲津关

仙掌临秦甸,虹桥辟晋关。

两都分地险,一曲度河湾。

路得津门要,时称古戍闲。

城花春正发,岸柳曙堪攀。

后乘犹临水,前旌欲换山。

长安回望日,宸御六龙还。

形式: 排律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