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避乱西山作》是金代诗人李汾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战乱年代人民的苦难与无奈,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首句“三月都门昼不开”,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战乱时期都城的封闭景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社会的动荡。接着,“兵尘一夕捲风回”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突然爆发,如同狂风卷起的尘埃,瞬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也知周室三川在,谁复秦庭七日哀。”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和平的向往。周室三川象征着安定与繁荣,秦庭七日哀则暗指战乱带来的哀伤。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过去安宁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对未来的和平充满期待。
“鸦啄腥风下阳翟,草衔冤血上琴台。”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乌鸦啄食腥风、草根含冤血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战乱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及无辜生命的悲惨遭遇。同时,琴台作为文化象征,其被冤血所染,更是寓意着文化与精神的毁灭。
最后,“夷门一把平安火,定逐恒山候骑来。”诗人以一把平安之火为喻,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与期待。这把火不仅象征着希望与光明,也预示着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到来。同时,恒山候骑的出现,既是对和平使者即将到来的期待,也是对稳定与秩序回归的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场景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