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别(其七)

念当首往路,千里邈已临。

丝竹发高堂,听我双龙吟。

泠泠江汉流,浮云寒以阴。

长风激羽翼,严霜摧北林。

慷慨有馀悲,新声怆人心。

游子失相视,征夫泪不任。

中曲一俛仰,从此无知音。

故乡一尊酒,愿言常酌斟。

徘徊恋景光,忽为辰与参。

来者自非昔,去者自非今。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录别(其七)》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情感深沉,描绘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念当首往路,千里邈已临”,诗人遥想即将踏上远行之路,千里之遥仿佛已近在眼前,预示着离别的痛苦与不舍。接着,“丝竹发高堂,听我双龙吟”描绘了临别前的场景,高堂之上,音乐响起,似乎在为离别之人送行,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泠泠江汉流,浮云寒以阴”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寒冷而阴郁的气氛,暗示了离别后孤独与寂寞的感受。“长风激羽翼,严霜摧北林”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冲击与伤害,长风如同离人的思绪,猛烈地吹拂着,严霜则象征着外界的冷漠与无情。

“慷慨有馀悲,新声怆人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哀伤,即使新曲响起,也难以掩饰心中的悲凉。“游子失相视,征夫泪不任”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游子与征夫相对无言,泪水无法抑制,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中曲一俛仰,从此无知音”意味着在离别之后,再也找不到能够理解自己心声的人,孤独感油然而生。“故乡一尊酒,愿言常酌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相聚时光的怀念,希望能在未来再次相聚,共享美酒。“徘徊恋景光,忽为辰与参”则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最后,“来者自非昔,去者自非今”点明了时间的不可逆与变化的必然性,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的交织,深刻描绘了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录别(其八)

高楼耿长夜,揽衣歌且谣。

秋风一何悲,游子不得骄。

明月照空床,罗帏自萧萧。

三星既隅列,河汉东南朝。

黄鹄正徘徊,翩翩顾其曹。

故乡邈千里,慷慨命同袍。

浮云日西北,安知心所劳。

携手在须臾,经时复漂摇。

形式: 古风

录别(其九)

河汉何皎皎,众星错其间。

揽衣立前庭,明月照苦颜。

悲风中夜起,萧萧有馀寒。

涕泪应声零,四顾惨无欢。

往路信可怀,为乐及盛年。

游子不自爱,故乡岂难旋。

形式: 古风

录别(其十)

黄鹄难为群,游子常苦辛。

念当从此别,中怀日以新。

清光皎明月,远望不可亲。

高楼正萧条,徘徊四无人。

上有千里云,其下起飙尘。

各言还故乡,握手道何因。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录别(其十一)

穷冬盛阴气,白日西南微。

征人常早寐,皎月照我扉。

故乡千馀里,中夜起怀归。

干星驾言迈,严霜裂裳衣。

独行无俦匹,谁知渴与饥。

穹庐多悲风,萧萧边草衰。

身在天一隅,何得不徘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