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清朝慢.为王阮亭题余氏女子绣西施浣纱图

浪溅轻绡,烟浮素缕,若耶彷佛堪寻。

溪畔浣纱人在,倚徙花阴。

秋波接春水,更临风、却似慢沉吟。

还恐被、风吹欲湿,小束双襟。

绮窗内,绣床畔,念此时眉际,未有愁侵。

只想苏台月晓,香径春深。

自与大夫别后,可曾重捧旧时心。

多应向、水晶帘下,几度停针。

形式: 词牌: 庆清朝 押[侵]韵

鉴赏

此词描绘了一幅细腻生动的画面,通过“庆清朝慢”这一词牌,董以宁巧妙地将王阮亭所题的余氏女子绣《西施浣纱图》中的场景,以词的形式展现出来。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浪溅轻绡,烟浮素缕”,开篇即以轻盈的笔触描绘出画面的背景,轻柔的浪花拍打在轻薄的丝绸上,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意境。“若耶彷佛堪寻”,引出若耶溪边的场景,仿佛能让人寻找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溪畔浣纱人在,倚徙花阴”,描绘了浣纱女在花荫下劳作的情景,她们的身影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秋波接春水,更临风、却似慢沉吟”,秋水与春水相接,微风拂过,仿佛是女子在低吟浅唱,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还恐被、风吹欲湿,小束双襟”,担心微风会吹湿衣襟,女子轻轻束紧衣襟的动作,既体现了对自然的敏感,也流露出一丝羞涩与谨慎。“绮窗内,绣床畔”,转而描写室内景象,绮丽的窗户,精美的绣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雅致的生活空间。

“念此时眉际,未有愁侵”,表达了女子此刻虽身处美好的环境中,但心中并未生起愁绪,或许是因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只想苏台月晓,香径春深”,思绪飘向远方,想象着苏台月下的静谧与春日里香气弥漫的小径,展现了女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自与大夫别后,可曾重捧旧时心”,与某位大夫分别后,是否还能找回当初的心意,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与怀念。“多应向、水晶帘下,几度停针”,想象着在水晶帘下,女子数次停下手中的针线,或许是在思考,或许是在等待,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期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现了画面的美丽与生动,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双双燕.为王阮亭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为洞庭龙女传书图

马蹄惊处,见牧羊龙女,风鬟雨鬓。

手持双鲤,嘱向书生传信。

还把鲛绡微揾,似欲拭、泪珠相赆。

休言别语殷勤,绣不出来声韵。垂问。

依稀若应,宛斜睇双眸,将人细认。

还宫奏乐,筵畔料还低瞬。

日后终谐姻分,笑濯锦、小儿空聘。

此时此际如何,愿得神丝再翻。

形式: 词牌: 双双燕

孤鸾.夜泊江干,赋得梦回时酒醉后思量着

醉乡堪徙。正李白为侯,刘伶为帝。

乞得酒泉,我欲移家去矣。

道遇卢生相揖,又拉入、邯郸枕里。

谓我愁城三匝,到此堪回避。忽移时画角驱蝴蝶。

更欲度醉乡,大江阑止。猛看江头月,映澈芦花尾。

回想佳人何处,依旧是、愁城千里。

再去苍茫难问,被三闾调戏。

形式: 词牌: 孤鸾

八节长欢.折花送邻女

镇日花间。爱他新萼,饮露欺烟。

低攀防压鬓,远折怕移莲。

还愁惊起春禽梦,颤春风、纤手堪怜。

曾送邻家姊妹,楷字题笺。更凭小婢传言。

将泉洒、莫教半晌花蔫。

插向胆瓶中,须顾盼,念他短命红颜。

新妆罢,聊摘他、衬贴香钿。

但留得、一枝并蒂,折来自供屏前。

形式: 词牌: 八节长欢

玲珑四犯.调粉饵饲金鱼

妾处多言,郎前传语,金笼怪伊饶舌。

减些鹦鹉料,施与文鱼食。粉香贮来银钵。

一星星、漫投银鲫。

倚槛吟沉,临波目注,细看他嘘沫。盆池内玲珑石。

料鱼应乐此,曲房幽室。更因亲饲惯,佩响都争集。

戏投偌大双红豆,间哄着、寸鳞空齧。但听得。

鹦哥正、骂侬心劣。

形式: 词牌: 玲珑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