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的《和后村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佛理的深刻感悟。
首联“但喜僧歌不坏庵,可曾佞佛学和南”,以僧人的歌声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精神的尊重,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内心深处的认同与追求。
颔联“溪深却有鹂千百,城远何妨家两三”,运用对比手法,将深山溪流中的热闹与城市远方的宁静进行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生机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
颈联“诗未能工多颣句,书无高论总常谈”,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尚有不足之处,但依然坚持表达真我,不做虚伪的高谈阔论,体现了诗人真诚坦荡的人生态度。
尾联“身穷久欲逃名姓,任把秦儋作史聃”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甚至愿意像古代的隐士一样,以秦儋、史聃这样的历史人物为榜样,过着隐居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自我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