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首联“事师如父理云然,到底难忘讲席前”直接点明了师生关系如同父子般亲密无间,即便时间流逝,那些在讲堂上的时光仍难以忘怀。颔联“身在必忧惟忌日,义存虽死似生年”进一步描绘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即使老师已逝,但其教诲和精神如同生命一般永存,时刻提醒着学生要心存敬畏,不忘师恩。
颈联“亲祠执奠疑容见,浅学孤恩枕膝传”则通过祭祀和传承两个场景,展现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怀念。学生亲自参与祭祀活动,仿佛能感受到老师的在场;而自己浅薄的知识,却承载着老师的恩情,如同枕边的教诲,时刻提醒着自己的不足。
尾联“长愧后生香一瓣,玉楼十二抵三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完全继承老师遗志的愧疚之情,同时也赞美了老师的精神如同玉楼中的香气,虽小却能影响深远,如同一千三百个学生一样,影响着无数后来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情地表达了对学生时代老师教诲的感激与怀念,以及对老师精神遗产的传承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