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稀上人还石门

海昏石门在深谷,排闼千峰如触鹿。

崛然独秀一峰高,自与千山作眉目。

曾学关西一味禅,众中杂遝多豪贤。

如今此老成新塔,但有楼阁如当年。

道人今作石门客,须眉尚带芳鲜色。

冷斋说我旧游处,梦魂夜渡脩江碧。

朝来秋声发舟树,羡君先我山中去。

故人问我归何时,试令哦我送行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送稀上人还石门》。诗中描绘了石门的壮丽景色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首句“海昏石门在深谷,排闼千峰如触鹿”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石门所在山谷的壮观景象,群山仿佛触鹿般排列,展现出石门的雄伟与神秘。接着,“崛然独秀一峰高,自与千山作眉目”进一步强调了石门的独特与高耸,它如同一位骄傲的守护者,为周围的山峦增添风采。

“曾学关西一味禅,众中杂遝多豪贤”则转而描述了石门的僧侣生活,他们学习禅宗,与众多高人贤士共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接下来,“如今此老成新塔,但有楼阁如当年”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石门的老僧如今已化为一座新塔,但当年的楼阁依然矗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信仰。

“道人今作石门客,须眉尚带芳鲜色”描绘了石门僧侣的生活状态,他们的面容虽已苍老,但内心依然充满活力与纯净。最后,“冷斋说我旧游处,梦魂夜渡脩江碧。朝来秋声发舟树,羡君先我山中去。故人问我归何时,试令哦我送行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稀上人即将离开石门前往山中的不舍之情,同时也期待着友人能带来新的故事与回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石门的自然美景与僧侣的生活哲学,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寄题彭思禹水明楼

议郎诗眼发天藏,咄嗟办楼临汝水。

遥知残夜笙歌散,月出东南人独倚。

纤云灭尽光下彻,微波不兴天著底。

忽惊白昼在轩窗,试数游鱼见鳞尾。

平生肮脏笑伊优,官冷对人言少味。

但余清境得厌饫,天应用此相偿耳。

我当兴发竟相觅,一棹西风健行李。

登临尚能为君赋,要使江山增胜气。

形式: 古风

复次蔡元中韵

江楼为谁构,想见晴瓦碧。

夜读楼中诗,终疑笔五色。

气方吞刘备,和不以口击。

丽如傲梁公,正恐是花魄。

君才比西子,果识天下白。

我句陋无盐,笔砚焚欲亟。

吾家大冯君,酒酣颇自适。

书来誇壮观,盈纸溅醉墨。

初无万钱念,脱帽见秃笔。

时时及少年,追逐寄夙昔。

诫勿效宝公,清狂挑镜尺。

形式: 古风

次韵思禹思晦见寄二首(其一)

新诗夜读寒更尽,兄弟尽容窥所蕴。

此诗未暇数奇趣,谈笑先看押难韵。

家在筠溪白石滩,后堂分得玉千竿。

遥知华屋青灯夜,想见对床风雨寒。

湘山晓学愁眉浅,思归凭高意凝远。

贯珠妙语肯寄我,暴富人惊呼北阮。

何时促诏紫宸对,草制千言倚马待。

才高合在明光宫,忍令流落江湖外。

我渔意不在金鳞,湘浦华亭一样春。

苑头佐舟未乾没,问法僧来寂寞滨。

古师政与人意合,有问自应忘所答。

一波才动众波随,光遍千灯无坏杂。

形式: 古风

次韵思禹思晦见寄二首(其二)

多生垢习消磨尽,一念定光空五蕴。

尚能弄笔戏题诗,如钟殷床有馀韵。

南台烟霭隔重滩,城廓遥应认刹竿。

湘西六月失三伏,一枕窗风午簟寒。

年来懒复嫌山浅,更欲移庵藏僻远。

又思喧寂不相妨,卧念当年三语阮。

镜里朱颜岂长对,岁月去人宁少待。

是身已作梦幻观,肯复经营此身外。

议郎材志堪逆鳞,笑谈解生寒谷春。

会看为天作喉舌,愿听高风淮海滨。

要知未必与世合,载之诣世世不答。

譬如瓶中有渑淄,虽与世混终不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