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五)万杉寺

万木青杉一手栽,满堂白佛九天来。

涓涓石溜供厨足,矗矗山屏绕寺开。

半榻松阴秋簟冷,一杯香饭午钟催。

安眠饱食平生事,不待山僧唤始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万木青杉亲手种植,满屋佛像如天降。
流水潺潺供应厨房,高耸山壁环绕寺庙旁。
半床松荫秋凉席上,正午时分钟声催促饭香。
安睡饱餐是人生常事,无需山僧唤醒自会归去。

注释

万木:众多树木。
青杉:一种常绿乔木。
一手栽:亲手栽种。
满堂:满屋。
白佛:白色的佛像。
九天来:仿佛从天空降临。
涓涓:细流不断。
石溜:石头上的水流。
供厨足:足够供应厨房。
矗矗:高耸的样子。
山屏:山峰如屏障。
寺开:寺庙周围。
半榻:半边床铺。
松阴:松树下的阴凉。
秋簟:秋天用的凉席。
午钟:正午的钟声。
催:催促。
安眠:安心入睡。
饱食:吃饱饭。
平生事:一生中的寻常事。
不待:无需等待。
山僧:山中的僧人。
唤始回:呼唤才会回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游历庐山时所作的《游庐山山阳七咏》系列之一,描绘了万杉寺的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

首句“万木青杉一手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寺中万株青杉树的赞叹,仿佛它们是由他亲手种植,体现了僧人们辛勤劳动与对自然的亲近。接下来,“满堂白佛九天来”则描绘了寺庙内众多的白色佛像,仿佛从天而降,增添了神圣的氛围。

“涓涓石溜供厨足”写的是寺中潺潺流水用于烹饪,生活简朴而自给自足。而“矗矗山屏绕寺开”则描绘了山势环绕,寺宇依山而建的壮观景色。

“半榻松阴秋簟冷”描绘了午后的清凉时光,松树下的竹席带来丝丝凉意,午睡时分格外宜人。“一杯香饭午钟催”则写出僧人们在午钟声中享用简单斋饭的宁静场景。

最后两句“安眠饱食平生事,不待山僧唤始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无需外在召唤就能自在享受。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庐山万杉寺的清幽环境和僧人们的生活状态,透露出诗人对禅意生活的深深敬仰和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六)三峡石桥

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一)开先瀑布

山上流泉自作溪,行逢石缺泻虹霓。

定知云外波澜阔,飞到峰前本末齐。

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

谁来卧枕莓苔石,一洗尘心万斛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四)归宗寺

来听归宗早晚钟,疲劳懒上紫霄峰。

墨池漫叠溪中石,白塔微分岭上松。

佛宇争推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

欲游山北东西寺,岩谷相连更几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七)白鹤观

五老相携欲上天,玄猿白鹤尽疑仙。

浮云有意藏山顶,流水无声入稻田。

古木微风时起籁,诸峰落日尽生烟。

归鞍草草还城市,惭愧幽人正醉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