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七)白鹤观

五老相携欲上天,玄猿白鹤尽疑仙。

浮云有意藏山顶,流水无声入稻田。

古木微风时起籁,诸峰落日尽生烟。

归鞍草草还城市,惭愧幽人正醉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五个老人手挽手仿佛要升天,黑猿白鹤都误以为他们是神仙。
浮云似乎有意隐藏在山顶,流水悄然无声地流入稻田。
古老的树木在微风中发出沙沙声,夕阳下每座山峰都升起袅袅炊烟。
匆匆忙忙地骑马回到城市,我心中对隐居者正在酣睡感到惭愧。

注释

五老:五个老人。
相携:手挽手。
欲上天:仿佛要升天。
玄猿:黑猿。
白鹤:白鹤。
疑仙:误以为是神仙。
浮云:云彩。
有意:似乎有意。
藏:隐藏。
山顶:山顶上。
流水:流水。
无声:悄然无声。
入:流入。
稻田:稻田。
古木:古老的树木。
微风:微弱的风。
起籁:发出沙沙声。
诸峰:每座山峰。
落日:夕阳。
尽生烟:升起袅袅炊烟。
归鞍:匆匆忙忙地骑马。
草草:急忙。
还:回到。
城市:城市。
惭愧:感到惭愧。
幽人:隐居者。
正醉眠:正在酣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辙游历庐山白鹤观时的景象,以五老仙人的形象开篇,暗示出神秘而超凡的氛围。山中的玄猿白鹤仿佛仙灵,增加了仙境的感觉。浮云遮掩山顶,流水静谧地流过稻田,展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风吹过古木,发出沙沙声,而夕阳映照下的山峰则升腾起袅袅轻烟,增添了诗意的动态美。

诗人匆匆结束旅程,返回城市,心中对山中幽居的隐士深感惭愧,因为他们正在醉眠于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三)简寂观

山行但觉鸟声殊,渐近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馀。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

山回不见落银潢,馀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游净因院寄琏禅师

岁月潜消日里冰,依然来见佛堂灯。

此身已自非前我,问法何妨似旧僧。

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

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登上水关

淇水沄沄入禁城,城楼中断过深清。

空郊南数牛羊下,落日回瞻观阙明。

岁月逼人行老大,江湖发兴感平生。

画舫早晚笼新屋,慰意来看水面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