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一)开先瀑布

山上流泉自作溪,行逢石缺泻虹霓。

定知云外波澜阔,飞到峰前本末齐。

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

谁来卧枕莓苔石,一洗尘心万斛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山上的泉水自然形成小溪,行进间遇到石头缝隙如彩虹般倾泻。
可以肯定地说,那溪水在云外的波涛汹涌,流到山峰前,源头与终点一致。
流入大海的明亮河水让光芒耀眼,如同倚天长剑被遗忘在手中。
谁能在此青苔覆盖的石头上躺下,洗净心中满溢的尘世烦恼。

注释

自作溪:自然而然地形成小溪。
石缺泻虹霓:流水从石头缝隙中如彩虹般倾泻。
云外波澜阔:形容水流在云层之外波涛壮阔。
倚天长剑:象征力量或理想,此处比喻流入大海的河水。
卧枕莓苔石:躺在覆盖着青苔的石头上。
万斛泥:极言尘世烦恼之多,斛为古代容量单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豪苏辙游历庐山时所作的《游庐山山阳七咏》系列之一,描绘了开先瀑布的壮观景象。首句“山上流泉自作溪”,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泉水从山巅潺潺而下,形成溪流的自然场景。接下来的“行逢石缺泻虹霓”形象地刻画了瀑布在岩石缝隙中倾泻而下的样子,仿佛彩虹般绚丽。

诗人通过“定知云外波澜阔”暗示瀑布源头的深远和壮阔,而“飞到峰前本末齐”则强调了瀑布从山顶至山脚的连续性,如同一条直线。接着,“入海明河惊照曜”描绘了瀑布落入深潭时,犹如明亮的河流照亮了周围的环境,光芒四射。

“倚天长剑失提携”运用比喻,将瀑布比作倚天长剑,展现了其磅礴气势,但又暗示了瀑布之大,连提携它的力量都显得微不足道。最后两句“谁来卧枕莓苔石,一洗尘心万斛泥”,诗人想象有人能在此处静卧,让心灵得到洗涤,表达了对自然净化人心力量的赞美。

整体来看,苏辙的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开先瀑布的描绘,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情。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四)归宗寺

来听归宗早晚钟,疲劳懒上紫霄峰。

墨池漫叠溪中石,白塔微分岭上松。

佛宇争推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

欲游山北东西寺,岩谷相连更几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七)白鹤观

五老相携欲上天,玄猿白鹤尽疑仙。

浮云有意藏山顶,流水无声入稻田。

古木微风时起籁,诸峰落日尽生烟。

归鞍草草还城市,惭愧幽人正醉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三)简寂观

山行但觉鸟声殊,渐近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馀。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

山回不见落银潢,馀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