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三首(其二)

水边幽树忆同攀,曾约移居向此间。

欲语林塘迷旧径,却随车马入他山。

飞花著地容难冶,鸣鸟窥人意转闲。

物色可歌春不返,相思空复惨朱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回忆着在水边的幽静树下共度时光,曾经约定搬到这里居住。
想要说话,却迷失了往日的小路,只能随着车马进入陌生的山川。
落花满地,景象凄凉难以整治,鸟儿的叫声让人感到更加寂寥。
美好的景色值得歌颂,但春天已逝去不再返回,思念之情徒增,只留下红颜憔悴。

注释

水边:河边。
幽树:幽静的树。
忆:回忆。
同攀:一起攀爬。
曾约:曾经约定。
移居:搬家。
此间:这里。
欲语:想要说话。
林塘:树林池塘。
旧径:昔日小路。
他山:其他山。
飞花:飘落的花瓣。
著地:落在地上。
容难冶:景象凄凉。
鸣鸟:鸣叫的鸟儿。
窥人:看着人。
意转闲:心情更加寂寥。
物色:景色。
春不返:春天不再回来。
相思:思念。
惨朱颜:憔悴的红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开篇“水边幽树忆同攀”两句,设定了一个静谧的自然环境,其中“幽树”给人以深远的感觉,“忆同攀”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共度时光的回忆。

接着“曾约移居向此间”一句,透露出诗人与友人曾有过共同生活的愿望,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并未真正实现。然而,尽管如此,“欲语林塘迷旧径”表达了诗人仍然渴望与自然对话,与过去的足迹相连。

“却随车马入他山”则是现实与愿望之间的矛盾,尽管内心有千般不舍,但终究还是要离开,进入新的环境中去。这里的“他山”暗示了一种别离和转换。

下片“飞花著地容难冶,鸣鸟窥人意转闲”两句,更是表达了春天美好的场景与诗人的情感。落花轻轻飘落,而那份美却难以长久;鸟儿的叫声似乎在观察着人类内心的变化,这里的“意转闲”也许是在说诗人即使在自然中,也无法完全放松自己的思绪。

最后两句“物色可歌春不返,相思空复惨朱颜”,则是对春天美好而短暂的感慨。尽管世界上的景象值得歌颂,但春天不会重来;这种相思之情,只能在内心深处反复体味,让人的面容因为思念而显得更加憔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面对现实与理想差距时的无奈情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友人三首(其一)

万里书归说我愁,知君不忘北城幽。

一篇封禅才难学,三亩蓬蒿势易求。

欲与山僧论地券,愿为邻舍事田畴。

应须急作南征计,漠北风沙不可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寄无为军张居士

南阳居士月城翁,曾习禅那问色空。

卓荦想超文字外,低徊却寄语言中。

真心妙道终无二,末学殊方自不同。

此理世间多未悟,因君往往叹西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王回深甫

少年倏忽不再得,后日欢娱能几何。

顾我面颜衰更早,怜君身世病还多。

窗间暗淡月含雾,船底飘飖风送波。

一寸古心俱未试,相思中夜起悲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寄王补之

平居相值晚,况复道涂留。

今我思挥麈,逢君为舣舟。

人情方慕贵,吾道合归休。

吏责真难塞,聊为泮水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